1月19日,省教育厅召开《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遴选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记者了解到,江苏首轮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自2024年启动实施,立项后建设周期为四年。到2028年,江苏将遴选10所左右高校作为首轮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分批立项,重点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应用能力强、社会贡献度高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据悉,这是江苏首次进行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遴选建设工作,示范效应明显。

克服高校同质化定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入普及化的新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介绍,应用型本科高校有别于研究型大学,是指以应用类型为办学定位的普通本科院校。当前,江苏已实施面向研究型大学的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面向专科学校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据悉,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系统设计了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计划,不仅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领域填补了空白,也是推动高校科学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的关键举措,有利于引导高校转变以学科为主导的办学观念,突破以学科逻辑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学科思维定势,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此前,江苏在推进应用型本科建设方面已有充足的经验。2021年,《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建设10所左右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徐庆介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着力点在产教融合。全省遴选了200个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以及200门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还建设了产教融合的重点基地,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同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大学生围绕产业需求和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经过初步统计,江苏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的企业已超过5000家。
“《实施方案》的出台,不仅为江苏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树立了特色发展的新标杆,同时也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主导、服务社会’的特色导向,使得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提升,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胡建华说。
面向产业需求,促进产教深融
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带动和激发各类本科高校面向产业需求办学。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就要全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杨树兵介绍,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重点打造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重点基地等新型育人平台,深入推进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强化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校企合作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教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产出一批高水平成果。同时,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积极构建行业企业高水平专业人才与学校专任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形成以产业教授为引领、校企合作专兼职人才为支撑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人才队伍。
“强化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注重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科学研究,积极融入地方发展大局。”杨树兵说,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开展有组织应用研究,积极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横向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强化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产出一批创新性突出、应用性良好、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同时,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结合,聚焦服务江苏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1650”产业体系建设,助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校-政-企”长效合作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校地合作模式。聚焦区域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一批政校行企深度参与的产业技术联盟,瞄准产业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科研项目协同攻关。
激发办学活力,持续升级创新发展
如何激发应用型大学办学活力与发展潜力?记者了解到,《实施方案》明确了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六大建设任务,包括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开展有组织应用研究、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推动高标准开放办学等。
加强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管理,要严把入门关、建设关、验收关。申报时,高校就要考虑办学方向等四大基本条件和教学改革等九大可选条件,鼓励高校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发展;在建设期间,突出高校应用型定位,健全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体系,引导相关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四年建设期满后,省教育厅将组织验收评价。
“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是一个持续升级、创新发展的过程,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下一步,我们将鼓励和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加主动融入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杨树兵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