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3日,省人大代表,建湖县芦沟镇双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汉山;省人大代表,张家港市杨舍镇善港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葛剑锋;省人大代表,东台天元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东台市五烈镇镇南村创业型村书记吴舒涵走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2024江苏省两会“今天我主持”演播室,共话如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主持人:把村集体经济“蛋糕”做大做香,在现实中还有哪些难点和制约?有什么建议?

陈汉山:集体经济发展起步早、基础好一直是江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色,但对于一些经济薄弱村来说,村集体增收渠道不广、造血功能不强、富民路径不宽等问题仍存在。从我们双庆村的发展经验来看,有几点建议:要坚持党建引领,锻造发展领头队伍;坚持产业支撑,厚植强村富民根基;坚持政策撬动,用好用活政策杠杆。坚持改革创新,释放内生强劲动能,比如,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集体资产运行新机制和收益分配制度。

葛剑锋:村(社区)是基层最小单元,可分的“蛋糕”大不大、香不香是村级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发展过程中,善港村以“回笼集体资源、守好全村土地、发展特色产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了“地面多、账面少”“人口多、土地少、种地少”“闲置劳力多、安置岗位少”等问题。我们成立村办集体企业,涉及物业、能源等多个产业;成立农业公司对全村耕地进行“集体经营”,给农民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5次给全村2633位村民发放本村种的优质农产品。这样一来,村集体的资产、资源、资金变多了,“蛋糕”做大了,老百姓能分得的“蛋糕”也就变多了。

吴舒涵: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先天和后天的资源禀赋同样重要。一些村庄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时,没有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或者资源的优势未被充分挖掘,或是不能因地制宜,导致产业支撑不够,村级集体经济“散松小”,困难多资源少,管理弱化。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青年新农人,我也期待着更多村子能够探索符合村情的融合经济、绿色经济、飞地经济和电商经济等路径,推动村集体全方位参与产业发展。
主持人:如何因地制宜,多样化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陈汉山:还记得当村书记之初,我就一直思考,如何做好乡村建设?怎样提高农民收入?当时我注意到,双庆村种植大豆的农户比较多,几乎家家都有传统的酱油酿造手艺,几经思考论证,觉得还是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与传承地方特色有机联动起来,走富民强村的特色产业之路。为此,我牵头成立了“建湖县何老大大豆专业合作社”,以酱醋酿造产业为引领,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560户农民种植近980亩大豆及相关农作物,实现规模、收益“双提升”,如今合作社酱醋年销售额达3500万元,既带动了大豆种植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村民就业。
葛剑锋:对于农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牢资源,尤其要把土地资源抓牢在手,这样才能把有价值的项目引进来,把有活力有梦想的新农人引进来,把更多社会资本请进来,多方协力把农村产业做强做大。我们善港村是由4个经济薄弱村合并而来的。合并初期,如何把村集体经济这个盘子做起来、做活、做大,是全体村干部面临的重要发展难题。十多年来,我们分为三步走:一来把散装的资产资源集聚起来,通过“以旧换新”“腾笼换凤”“往来置换”等多种方式,新增各类载体2.5万平方米,把一些看上去“用不上”“用不起来的”资源变活。二来把抛荒闲置的土地连片发展,通过集体经营、市场运营的方式,把3500亩土地建成国家级生态农场,种植越光大米、有机蔬菜、阳光玫瑰等优质农产品。现在,我们又通过“走出去帮扶”推动“规模化经营”,与陕西、江西、贵州、湖北等省内外8个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飞地模式”建成苹果、辣椒、茶叶等十余个产业基地,走出一条共建共享的村级经济发展路子,帮着农民富、带着大家一起富。
主持人:如何深挖集体经济潜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陈汉山:还是要聚焦特色产业做足文章,通过发展市场前景好、综合效益高、引领带动强的种养业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村集体增收。以我们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季墩村为例,该村与邻近的2个村联动发展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项目,通过领办百亩示范方的经营模式,打造“龙虾村”,2023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67.9万元。如今,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我们双庆村也正在积极挖掘资源,打造农文旅融合产业,让农民获得更多资产性收益,并且能够“离土不离乡”就近就业。
葛剑锋:思路一变天地宽,善港村始终把“守护土地、用好土地”作为推动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放大农业发展优势,深入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提高亩均出产率,又要注重绿色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农产品,继续推进“产学研用”发展,与省内高校联动合作,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贡献力量。在具有较好现代农业优势的基础上,积蓄发展力量,不搞大拆大建,留住田园风光,推进区域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打造精品休闲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舒心、放心、开心的“吃住行”体验,不断提升村级经济发展质效,以田园经济发展推动村民居住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吴舒涵:建议有条件的村采取培育强村公司、实施片区组团、打造共富工坊等模式,进一步拓展生产托管、物业租赁等新领域,探索融合经济、“飞地”经济、服务经济等新路径。要完善新型集体经济运营管理机制,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此外,应对长期扎根乡村、为集体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退休人员、返乡创业人员、企业家等,探索通过参与集体收益分红、部分享有集体成员权利等方式,以“真金白银”吸引外来人才,发展培养一批真正能够扎根农业、懂经营的创业致富带头人,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监制 顾新东
策划 陈月飞 高伟
统筹 唐澄 潘海兵
记者 林元沁
摄影 万程鹏
摄像 曹阳 王昊晨 邓宇轩
剪辑 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