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新型电力装备、新型显示首批四大产业的27条产业链,近年来,江苏各地实施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强政策协同,支持龙头企业作为“链主”,带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储能服务作为新能源产业重要增长点,技术完善,案例丰富。借助储能服务削峰填谷,降低电费成本,已是非常成熟的做法。”江苏省政协委员、常州天正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翀昊建议,江苏和长三角各地市可着力加强储能服务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支持中小制造业企业降本增效。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长三角“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据此,张翀昊建议,各地可尽快培养一批面向中小制造业企业的专业服务商,形成集群化战斗力,打开产业新赛道。坚实的产业,离不开完备的基础。针对小型储能产品,国内目前尚无专门的标准体系,更缺乏检测、认证等相关技术服务。张翀昊建议,可率先建设储能相关法规、标准、检测、保险等一系列基础性服务,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并通过标杆项目进行试点融资,拓宽定向融资渠道,提供专业信贷支持。
一套新的产业政策制定实施后,如何提升政策含金量,让政策成果在最大程度上惠及行业?张翀昊认为,可进行指标性量化评估。
由于产业政策涉及社会资源分配,以及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张翀昊建议,产业政策的制定,应符合目的性、有效性、持续性三项要求。在他看来,进行量化评估时,可围绕三个方面:明确对象群体,事后按照覆盖面进行评估;明确政策目标,事后按照数据改善进行评估;明确政策周期,建立长效机制,进而助推产业政策制订水平不断提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 王瑞枫 王悦谋 余勤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