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史国君代表:完善法律法规,促大学生就业

交汇点讯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千家万户。在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国君带来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并做好宣传贯彻,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保障。

史国君代表告诉记者,他调研发现,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普遍持有“不着急”“无所谓”“不将就”的态度,也存在“拙于言”“浮于业”和“浅于行”的短板,而政府的政策支持、学校的服务支持、企业的培训支持与家庭的情感支持,因缺少专职就业服务力量的整合与提升,未能有效形成合力。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史国君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与就业政策作了梳理、研究。他发现,有些法律出台时,促就业群体主要是低技能劳动者,因此未将大学生就业作为服务重点。有的法规虽然规定了政府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的职责及企业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但未将专业就业指导力量整合进多个支持系统中。有的政策翔实具体,却未能落实到位。例如,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全面提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政策,但他调研发现,一些高校、企业在落实通知规定时打了折扣,许多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也未能积极配合。

史国君说:“江苏经济回升向好,是我们做好就业工作的信心所在。要‘政企校生’四管齐下,合力促进大学生就业。”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修改时,可以增加“在学校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师、社会工作师等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为学生及家庭提供从小学到大学的职业规划、学习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条文。他建议,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征集立法建议或者就修改相关法律征求意见时,相关单位将这个意见反映上去。

除了打造专职就业服务力量,史国君还建议,省有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推动大学评价体系向着学生能力导向转变,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服务;鼓励一些人才紧缺行业的企业开展收费实训项目,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训和就业推荐;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互动融合,形成紧密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就业促进部门、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大学生及其家庭了解法规政策的支持,能够综合利用政府、学校、企业及家庭支持系统,全面提升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