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产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航天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
当前,以运载火箭和卫星制造及卫星应用服务为主的商业航天产业已经进入快速成长期。江苏高端制造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已初步形成从新材料、关键部件到发动机、航电系统、机电系统、再到配套精密制造、运营服务装备等各个环节的较为完整的航空航天产业支撑体系,发展商业航天具备产业基础。
全省现有航空航天企业400余家,各细分领域均有国内领先企业,如透平叶片、派克新材料、飞而康快速制造等,为商业航天公司的核心供应商。头部商业火箭公司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均基于江苏完善的工业体系,在无锡布局其核心供应链,打造重点智能制造基地,未来江苏省本地化供应链使用有望达到总箭成本的50%。

与此同时,江苏科技实力雄厚,综合配套完善。为此,省人大代表,无锡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姚志勇建议,江苏应把握国家大力发展商业航天的机遇和挑战,积极融入商业航天发展的大市场。根据江苏实际,加快江苏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奋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首先,科学规划商业航天重点方向,针对国内外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开展比较研究,密切立足江苏资源禀赋特征,努力错位布局、协同互补,科学合理规划江苏商业航天发展方向。姚志勇建议,在《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基础上,专门将商业航天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出台发展专项工作方案,提出指导性实施意见,构建省、市、县三级政策联动机制,避免与省外同质竞争、省内形成“内耗内卷”。
其次,积极出台商业航天支持政策。目前,我国商业航天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国家层面正积极推进出台“航天法”。姚志勇建议,江苏着眼全局,立足自身,不断完善江苏商业航天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提升支持政策的耦合度、系统性;针对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和标准规范等重点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形成相对成熟或明确的指导意见;在商业卫星运用和商业发射活动等领域进一步梳理准入条件、行为要求、法律责任,多措并举细化和改进全省商业航天发展政策。
还要推动构建商业航天良好生态。商业航天产业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姚志勇建议,推进设立省级层面的商业航天产业基金,放大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支持江苏企业围绕商业航天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实施产业创新升级。
此外,引导促进商业航天企业发展,姚志勇表示,应坚持应用导向,大力支持卫星物联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市政建设、气象监测、农用机械等领域形成一系列综合应用场景,培育一批有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优质企业;统筹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组建商业航天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仪器设备,为江苏企业、高校院所提供赋能支持,打通科技资源共享渠道,助力江苏商业航天产业“一飞冲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文 蒋文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