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当前,随着农业适度规模化、智能化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一线。省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建议,展开“新农人”定向培养,实施“公费农科生”政策,推动落实“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有助于汇聚更多优秀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到广袤乡村建功立业。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涉农人才培养存在着缺乏招生就业闭环支持政策、认可度和接受度不高等问题。”焦新安表示,由于缺少“三农”人才需求侧与供给侧有效衔接的制度设计,涉农高校在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安排与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所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契合度有待提升。此外,农科生学成毕业后留农、兴农的比例不够大,基层农业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普遍存在。
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
焦新安调研发现,全国已有山东、浙江、江西等12个省份在省级或地市级层面开展了“公费农科生”或类似的教育培养政策,30所普通本科学校和高职学校承担了教育培养任务,面向乡镇和基层综合便民服务机构中专项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急需紧缺专业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回到所辖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确保有编有岗,在聘用单位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5年。
“当前,我省已有部分高校开展了类似‘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模式探索。”焦新安告诉记者,比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起与太仓市开展“定制村官”培养,太仓市政府全额资助学费,毕业后由太仓市以人事代理性质统一调配至村(社区)工作,待遇参照村干部副职。扬州大学自2010年以来,也与地方政府开展“订单式”校地联合培养,开设“张家港班”“常熟班”“昆山班”“苏州主城区(吴中,相城)定向班”等,学费全部由地方财政承担,毕业后统一分配至村(社区)工作,待遇参照所在村(社区)主任助理,确保“毕业有岗同酬”。据统计,扬州大学三年服务期满后有近 90%的毕业生留在“三农”领域工作,50 余名毕业生成长为市农业农村局业务骨干、村支书、村主任、合作社负责人等基层管理中坚力量,240 余名毕业生成为市农村经营管理指导站、基层农技站、村委会等一线工作骨干。
焦新安建议,实施江苏省“公费农科生”政策,就业前置,引导“公费农科生”感知乡村变迁、体察民生冷暖、探知农业未来、厚植“三农”情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交叉融合,鼓励涉农高校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基层农业人才培养新路径。建立“公费农科生”档案库,实施跟踪培养、长周期培养。创新农村基层组织福利待遇机制,推进“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等举措,在职称评审、提拔任用等方面对“公费农科生”适当进行政策倾斜,充分调动人才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以能力、价值、贡献为导向的农业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