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深读|一批苏产影视剧相继在海外爆火——中国故事,如何“出海”又“出圈”

1月24日,苏产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韩国上映。这部以电影工业化模式打造的中国神话史诗大片已登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以情感共通性跨越文化阻碍,获得海内外观众好评。

近两年来,一批既有热度又有口碑的苏产影视剧相继“出海”,在收获粉丝和提升影响力的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江苏、不一样的中国:作为首部在罗马尼亚进行商业放映的中国电影,非遗纪录影片《天工苏作》给东欧带去了原汁原味的江南韵;据作家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剧《人世间》开机一个月,就被迪士尼买下了海外发行权;电视动画片《孔小西和哈基姆》实现了中国动漫在沙特阿拉伯“从无到有”的突破……中国故事,如何“出海”又“出圈”?

多元题材+国际视野:

讲述“经典”更观照“现实”

看过《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之后,澳大利亚导演Tony Tilse连连惊叹。他认为,电影具有史诗般的氛围和感人至深的情节,续集非常值得期待。Well Go USA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称赞道,这部电影“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人们喜爱的经典故事搬上银幕,对中国古典史诗电影迷来说,是一场真正的享受”。

《封神第一部》将“中国故事”润物无声地传递到国际舞台,成为江苏影视剧“出海”的一个精彩范例。这两年,越来越多的江苏影视原创作品用国际语言,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个成功的“出海”案例。

从事纪录片行业近30年的导演孙曾田从“非遗”的角度讲述中国。在他导演的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中,首次集萃呈现灯彩、核雕、宋锦、苏绣、缂丝、玉雕等苏州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12位非遗传承人“择一事,终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纽约线上影评成员Avi Offer感叹说:“导演完美捕捉到了(匠人们的)高超技艺、惊世才华和了不起的耐心,每一样手工艺品都拥有魔法般的魅力。”罗马尼亚华侨阮立对这部纪录片的初印象是“美”,再细品则体会到手艺人不寻常的手艺故事与生活智慧,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现实题材也渐渐成为江苏影视剧“出海”的主力,《人世间》《大考》是其中的代表。

在《人世间》开机不久,迪士尼就买下了海外播出版权,这部讲述三代普通中国人家庭变迁的故事被英译为《A Lifelong Journey》。外国朋友为什么对中国的平民故事感兴趣?《人世间》导演李路认为,国外观众把这些作品当作了解中国的窗口,想破解中国这几十年来高速发展的密码。在拍摄时,他经常提醒演员要有国际视野,“台词、制作、气质和视野,一定要拿到任何地方都不掉价、不丢人。”

电视剧中的“老周家”,是时代洪流中的中国千万家庭中普通的一户,“老周家”的故事也是千万家的日常。《人世间》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希望,海外观众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百姓50年生活史,看到社会变迁下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坚韧和努力,看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大考》围绕2020年疫情中的特殊高考展开,将年轻学子坚韧自信的风采推向世界,已在海外191个国家及地区同步上线。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正在引起世界的注意,并产生一种精神感召。”爱奇艺执行总编辑梁萌告诉记者,在版权洽谈过程中,很多海外合作机构表示,《大考》着眼于普通的中国人,表现出他们在困难面前团结一心、勇敢自信、乐于奉献的精神。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永昶明显感觉到,近几年,江苏“出海”的影视剧类型更丰富、走出去的姿态更自信。“一方面因为国产影视剧整体水准提高,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外国受众希望通过文化交流,来认知和理解真实的中国。”

中国内核+国际表达:

立足“本土”更联结“世界”

如何打通文化壁垒,引发海外观众共情?传播的秘诀并非生硬的“吆喝”和灌输,而是从国际视角出发,用接地气的叙事凸显中国精神,展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由江苏和沙特阿拉伯合拍的首部电视动画《孔小西和哈基姆》,以美食文化切入,讲述了来自中国的交换生孔小西,用中国烹饪智慧帮助沙特阿拉伯少年哈基姆走出餐厅经营危机的故事。

“文化‘走出去’应该如水般柔和。”在创作过程中,欧瑞动漫副总经理赵赟把中华文化和价值观融入到孔小西和孔小东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当中。主角“孔小西”身着中国传统服饰旗袍,传达了“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小西兄妹的勤劳拼搏、谦逊有礼也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导演孙曾田在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中,不仅记载了技艺的流变、传承与革新,还传达了当代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念。比如,船点师傅为了表达对小孙女的爱,用颤抖的手重拾搁置了八年的手艺。年轻绣娘追随苏绣代表性传承人,誓要一生学艺。灯彩大师说:“世界上的灯有两种——给人家看的和给自己看的。给人家的挂在外面,亮了还要灭;给自己的放在心里,始终亮在那儿。”孙曾田希望呈现出中国当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开放包容的视野、一丝不苟的钻研、敬天爱人的涵养、持之以恒的创新。

“越是民族的、越是中国的,就越能感染世界。”负责海外发行的华狮电影发行公司总裁蒋燕鸣认为,《天工苏作》紧跟时代潮流、很有社会意义,将这样的纪录片推向海外,能够润物无声地传播中华文化。

而对导演乌尔善来说,如何用现代电影技术讲好中国神话故事,电影《封神第一部》做了很好的回答。这个“国民神话IP”在大银幕上呈现出史诗般的质感,也被赋予了更具时代性的意涵。

中华底蕴+共同价值:

推动“共享”更谋求“共情”

国产影视作品“出海”,与海外观众“共享”只是第一步,如何共情,才是关键。

《封神第一部》海外发行负责人郝爽认为,影片之所以与海外观众产生强烈的共情,要归功于影片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如正义、勇气和友情等。在海外放映过程中,郝爽看到很多观众被姬昌和伯邑考的父子深情所触动,“他们沉浸在父子的情感纠葛中,为角色命运感到难过,而这正是海内外观众一种共情的东西。”郝爽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江苏很多影视公司采取国际化策略,扩充海外发行渠道。比如,苏州的欧瑞动漫有限公司,继推出《孔小西和哈基姆》之后,还计划和“一带一路”沿线的10多个国家合拍动画《我们的合奏》、与新加坡合拍动画《多多的童话》。这些新作延续了彼此尊重、互融互通的创作理念,努力调和文化及价值观差异,“我们心目中的国际化创作是‘美美与共’的。”赵赟希望用这样富有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的表达,让中华文化为当地观众所理解、接受和欢迎。

捷成华视网聚(常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2016年起开始探索国产影视内容的海外发行,曾将《夺冠》《拆弹专家2》《惊天救援》等多部优秀的华语电影发行到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该公司执行总裁刘培尧看来,发行也需要“因地制宜”,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受众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比如,当红流量明星主演的电影在亚洲地区很有粉丝号召力;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华人华侨和留学生较多,大陆院线的头部内容很有市场;俄罗斯影迷喜欢硬汉,最钟爱动作片。

影视剧要想真正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关键还要内容过硬。郝爽认为,现在海外观众不满足于认识一些简单的中华文化元素,他们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海外“出圈”的影视剧,大多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渲染中华文化底色,展现国人独有的精神风貌。

这和刘永昶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说,尽管背景、生活方式不同,但作为人类,我们有共同的信念、情感和需求。出海受欢迎的国产剧大多在守好中国文化“根”的基础上,抓住人们普遍的情感需求。

前几年,云南象群北迁的故事令刘永昶印象深刻,“如果改编成影视剧,也会是个绝佳的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故事。”他建议从题材选择的现实导向、语言翻译的心灵抵达、内外交互的传播路径等方面继续努力,将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演绎成精彩的“国际表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吴雨阳

责编:冯圆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