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教育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因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正向的、持续的主观心理感受。切实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需要推动思政教育的“供给”与大学生的“需求”相契合。为此,要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四个方面精准施策,切实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
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教师是思政教育过程的设计者和主导者,是教育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所秉持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思政教育的开展及其成效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应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过程,密切关注和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满足大学生的知识获取需要。教师应遵循连续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考虑到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应结合大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加工能力的提升,更为科学周密地设计教育教学方案,以确保思政教育过程的有序推进。其次,要善于捕捉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变化,满足大学生的思想进步需要。国际环境持续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独立性与稳定性交融、多变性与可塑性并存、差异性与趋同性相伴的显著特征。教师应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利用思政教育鲜明的政治性和强大的真理性,帮助大学生拨开思想的迷雾,树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要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满足大学生对于良好的社会关系的需要。教师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创设思政教育的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人际交流和自我展示的平台,促使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提高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在思政教育活动之中处于主体性地位。大学生应在树立恰当心理预期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之中,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提升获得感。首先,大学生应努力克服对于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从思想认知上改变对于思政教育的固有偏见。要认识到思政教育并非纯粹的理论灌输行为,也不是脱离生活的“高深学问”,客观评价思政教育,努力感知思政教育对于自身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提升和塑造,逐渐建立对于思政教育的合理期待。其次,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政教育活动。思政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双向互动、共同参与。大学生应摒弃思政教育“局外人”的错误观念,在思政教育活动开始前主动向教育者表达自身需求、在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与教育者进行积极互动和思想碰撞、在思政教育活动结束后作出合理的反馈,最大程度参与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最后,大学生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消费观”。思政教育传递的是精神利益,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能体现出来。为此,大学生在获取思政教育知识的过程中要“肯吃苦”,避免遇到稍有难度的教学内容就绕道而行的状况。既要保持耐心,又要坚守恒心,争取在自身知识、意志等要素的综合作用下有所收获。
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坚持真理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是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的核心和关键。为此,要坚持真理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既通过呈现理论的真理性以回应大学生的知识期待,又通过增强理论的现实阐释力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在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的过程中切实提升获得感。首先,要保证思政教育内容的方向正确。要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政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理论的彻底性,从而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容易赢得大学生的信服。其次,要保证思政教育内容聚焦时代。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只有把握时代脉动、反映时代发展的理论才更具生命力和说服力,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和掌握。为此,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思政教育内容的主要来源。依据时代变化及时更新思政教育的前沿内容,并在此过程中推动思政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让大学生感受到理论引领实践发展的魅力。最后,要保证思政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思政教育内容一旦脱离了现实生活,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失去现实阐释力,也就无法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为此,思政教育内容要敢于直面社会热点问题,并对其进行理论阐释与解答,使大学生在解决思想困惑的过程中,拉近与思政教育的心理距离,提升认同感。
整合创新思政教育载体,推动传统载体与新型载体有机结合。思政教育载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桥梁与纽带,是教师将思政教育内容传递给大学生的教育中介。只有对思政教育载体进行整合创新,才能够最大程度提高思政教育内容的传输效率和效果,提升获得感。为此,要推动传统教育载体与新型教育载体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崭新局面,更好地为思政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服务。一方面,要依托课堂教育这一思政教育的传统载体,推动学校所有课程之间形成资源共享,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应着力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从而为思政课课堂提供内容延伸与重要补充。另一方面,要借助网络这一思政教育的新型载体,推动思政教育与网络有机融合。网络作为新型的大众媒介,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广泛、传播手段多样等显著优势,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使用率最高的大众媒介。借助网络载体提升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力,实现思政教育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增强渗透力和影响力,是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等优势,高效地搜集思政教育信息、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缩小同大学生之间的信息鸿沟,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大学生思想特征的思政教育方案;又要认识到网络的双刃剑作用,不断提升自身对于网络信息的筛选和把控能力,减少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从而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在与网络平台的交互中启发思维,取得思想进步。
总之,只有以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导向,通过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教育对象主体力量的完全呈现、多种教育载体形式的有效融合,才能够推动思政教育“供给”不断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从而在供需平衡的状态中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
邹晓宇(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