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苏”和“水运江苏”都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水”为核心、促进江苏经济发展不同维度的战略要求。省人大代表、华设设计集团董事长杨卫东提出关于加速“水韵江苏”和“水运江苏”融合,推进水运交旅融合发展的建议,他认为,从我省经济、社会、城市、交通、旅游等协同发展的角度,围绕“河、水、岸、景”等关键要素,统筹兼顾各项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有效推动“水韵江苏”和“水运江苏”的协同融合发展,对充分挖掘地区经济、文化潜力,推动社会现代化发展、交通绿色发展、提升江苏国内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杨卫东说,围绕“水运江苏”与“水韵江苏”融合发展,水运的建设未来需要关注几个问题:以往水运交旅融合发展水平的有待提升;以往水运的生态绿色发展、景观文化水平仍不高;以往“水运工程”的设计建设“文化韵味”考虑不足;以往以“水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较少、公众参与度不高。
“建议以‘交旅融合’擦亮江苏河湖水上旅游名片。结合国家推进交旅融合发展的工作要求,重点围绕长江、京杭运河、太湖等丰富旅游资源,加大内河水上游轮体系的构建,推动交通和旅游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全面提升水上交通服务品质。以‘能源转型’提升运输组织的绿色低碳水平。推动绿色新能源船舶发展,加强智能环保、高新技术船舶的研发,引导船舶应用清洁能源改造,加快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舶充换电设施布局。”杨卫东提出,同时,建议以“留白增绿”优化港航闸全体系生态绿化效能。在航道整治过程中,更加关注生态功能修复,保护和扩大航道两岸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拓展航道向岸空间,打造绿色景观廊道,实现航道的绿色发展和景观提升。推广应用生态型护岸,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港口绿化景观布置,实施港区绿化工程,引导有条件的港口开展陆域、水域生态修复,逐步实现公用港口码头可绿化区域绿化全覆盖。以“文化赋能”推动沿河景观地标“串珠成链”。“水运工程”也是“水韵工程”,在水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对沿线船闸、桥梁、水上服务区等进行景观化改造和文化品位提升,结合历史遗产、区域文化、人文典故,采用不同主题灯光进行文化设计,打造一批彰显航运魅力、极具生态特色的示范航段、示范船闸、示范港口、示范桥梁,形成“一闸一景、一桥一特色”的文化载体。将上下游水运景观文化标识串联起来,形成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彰显水运设施的景观功能和历史人文价值。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梅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