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展自去年11月初开幕以来,观者如潮,成为一年以来江苏举办的最火爆的文博展览之一,目前已经接待游客50万人,展期也已延至春节之后。

记者从南京博物院了解到,从1月26日开始,7件(组)来自湖北天门石家河聚落遗址群的珍贵玉器将在特展中与观众见面。而到了2月1日,三件(组)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汉代嵌宝石文物也将在展览上亮相。

展览策展人、南京博物院左骏研究员介绍,新展出的这组肖家屋脊文化玉器,收藏于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2015年出土于天门市石家河镇的谭家岭古城址,分别是玉蝉(一组三件)、玉虎、鹰纹玉牌、镂空玉饰、笄形玉端饰、圆形玉饰、玉神祖面。

记者了解到,石家河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也是长江中游地区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附属聚落最多的史前城址聚落,距今已有4000多年。从1987年开始,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联合成立了石家河考古队,对石家河聚落遗址群的邓家湾、谭家岭、肖家屋脊等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珍贵玉器。
历年来,石家河遗址上发现的玉器中,玉蝉数量较多,在先民们看来,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能够蜕变,是能获得超脱和再生的神虫,充满神秘色彩。先民们雕刻的玉蝉常用在祭祀中,作为一种通神的工具使用。玉虎也是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器,在新石器时代,威武凶猛的老虎受到了先民的崇拜,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象征。
到了1月31日,河北省定州博物馆所藏“西王母神瑞叠胜形玉座屏”将撤展,2月1日将展出两组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汉代嵌宝石文物。

东汉时期的西王母神瑞叠胜形玉座屏1969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43号墓(中山王刘畅墓)。玉座屏由四块透雕玉片组成,材质为新疆和田黄玉,主体为上下两块透雕的半月形玉屏板,玉屏板两端有榫,插入两侧的支架内。上册玉屏板透雕有“西王母”形象,凭几端坐于云气之中,两侧有青鸟,下方有羽人、九尾狐、玉兔、朱雀、三足乌等;下册玉屏板也透雕有“西王母”形象,同样端坐于云气之中,两侧及下方亦有羽人、神兽、玄武等;两侧支架呈双璧相连状,透雕有青龙和白虎形象。玉座屏来自汉代流传的西王母神奇传说,将神话、人物、鸟兽巧妙结合在一起,雕工精细,图案丰富,形象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被列为禁止出境展出的顶级国宝。感兴趣的观众,可以抓紧最后的几天时间前往南博欣赏“西王母神瑞叠胜形玉座屏”的风采。

2月1日将亮相“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展的三件文物,分别是鎏金嵌宝石含利兽形铜研盒和错金银嵌宝石虎熊铜镇(一组2件)。左骏介绍,鎏金嵌宝石含利兽形铜研盒是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东汉时期的鎏金嵌宝石含利兽形铜研盒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等各类宝石。盒内置长方形石研板、圆形研子各一块。研板上尚留有墨痕,证明是一件实用器具。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合,从神兽形态判断,应为浑然一体的伏地“含利”神兽。汉代文献中记述,时人认为,“含利”是仁义的瑞兽,可以“吐金”,象征财富。汉画像石中也多有类似神兽出现并附有榜题,并且“含利”兽与“受福”兽常常会相对出现,构成仙界的瑞兽图像组合。

西汉时期的错金银嵌宝石虎熊铜镇(一组两件)则出土于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墓园2号墓。据介绍,“镇”为镇席用具,用于镇压席子四角,避免由于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这两件席镇以“虎熊对噬”为母题,虎熊口、耳、身、足等部位均以错金银技法装饰纹样,眼、眉心、身等部位则多嵌饰宝石,整件器物填嵌玛瑙、绿松石等质地的宝石共50余颗。“虎熊对噬”为图像内容,整体风格明显受到了北方草原文化中斯基泰风格的影响,可以说,小小的日用器具也呈现出西汉时期贵族所追崇的“胡风”时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