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大湾区是香港青年的大舞台(湾区观潮)

香港广东青年总会近日公布的《香港青年大湾区发展指数2023》显示,近七成受访香港青年对大湾区发展规划“认同”或“非常认同”,与2021年的35%相比增加近一倍,创下追踪指数自2017年设立以来的新高;同时,近七成香港青年愿意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相较于2021年的41%明显上升,同样创新高。

短短数年间,香港青年对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创业、生活的意愿大幅攀升,对大湾区发展现状和前景了解增多、信心增长,说明大湾区的建设成果得到了香港青年的认同,也意味着他们有机会站上更加宽广的发展舞台。

香港青年对大湾区的信心和认同其来有自,源头之一是大湾区的建设速度。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提出要将大湾区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这些曾经看似遥远的美好愿景,今天在多个层面已经初见雏形。

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大型基建设施为“硬联通”打牢基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一站式通关”“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深港公交地铁“一码畅行”等为“软联通”添砖加瓦,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已成为现实。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因地制宜的新制度、新规则正在打通政策“堵点”,推动粤港澳融合发展,数以千计的港澳企业入驻其中,新业态新机遇不断涌现,港澳人才纷纷落地生根……有目共睹的建设成效,验证了蓝图的科学性。

身边人走进大湾区的成功经历,给香港青年传递了信心。有港青创业者在“英语说得比普通话好”的情况下,毅然选择在内地发展,其后他与内地科技团队合作开发的人脸识别产品在深圳罗湖、皇岗等口岸得到广泛应用,并成功打入美国、日本市场;有港青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成立孵化器,近两年时间吸引了40家企业入驻,其中八成是港青创办的企业;有港青在深圳成立技术研发公司,在东莞成立生产制作公司,每天穿梭深圳、东莞、香港,并表示“一天三地,原先挺折腾的,现在很方便”……一个个鲜活案例是榜样也是示范,极具说服力。

多样化的内地交流、实习、就业计划,让香港青年有了更多深入了解大湾区的机会,而了解可以增信释疑。去年,特区政府给香港青年提供了约4000多个实习岗位和3万多个交流名额,让他们利用暑假到内地城市参观交流。大湾区内地城市每年也举办数量可观的相关活动,吸引港澳青年前来走走看看。许多港青见识到内地在数字化等方面的优势,切身感受到内地的发展速度,对内地和香港的优势互补、大湾区巨大的市场潜力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不断推出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让香港青年对逐梦大湾区有了更多勇气和底气。从效力覆盖广东全省的《支持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的实施细则》,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各自出台的相关措施,为在大湾区实习、就业、创业的港青提供了多种补贴资助、创业贷款、税费优惠、免费人才公寓、免租办公室和厂房等优惠。一些地方还设置“大湾区职场导师计划”,让具备3年以上大湾区工作经验的港澳籍人士当“职场导师”,帮助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内地,细致服务令人备感贴心。

“过去我都说自己是香港人,但现在我更想说我是湾区人。”有在大湾区工作多年的港青如是说。确实,大湾区是港澳青年的大舞台,也是他们的家。家园的建设需要年轻人参与,他们也正可借大湾区的发展东风飞得更高。

王 平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