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村晚”广受追捧,折射大家对春晚的现实期待
村晚1.png?x-oss-process=style/w10

年关将近,各大卫视的龙年春节晚会筹备如火如荼;而在全国多地乡村,热热闹闹的“村晚”也已经火热上演。乡土中国,村头巷尾,一场场其乐融融的新春联欢,引发热烈的鼓掌喝彩、欢声笑语,推动节日氛围持续升温。

据报道,“村晚”起源于浙江丽水——1981年的小年夜,几盏煤油灯下,月山村村民们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乡戏、舞花灯,一项新的大众文化活动由此开启。40多年来,“村晚”在广袤中国渐渐铺开、大有燎原之势;尤其近年来,借助于社交平台的加持,“村晚”更是成了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新年俗”、外地游客独特奇妙的新体验。以田野为背景,以大地为舞台,家家户户常见的熏鱼和腊肉便是奖品,村民自己既是导演也是“民星”,还承包了组织者、后勤员、亲友团等诸多角色……没有华丽的服装、精湛的演技,也鲜有专业支持,但台上认真投入,台下热烈回馈,朴素热烈的感染力总能“溢”出屏幕。

审视那些备受瞩目的“村晚”,形式上看是由于原生态、亲近性,表演者或是熟识的乡邻,或是操着纯正乡音,或是演着地方特色的曲艺。而深入探究,“村晚”吸粉的原因,还是在于舞台的主角就是村民自己。无论是守在乡村的农牧民、手艺人,或是外出务工的打工人,他们生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展现着这个群体独有的生活体验。台上台下,通过一场场高歌舞蹈、嬉笑怒骂,共同释放积攒了一整年的情绪,表达对生活的期待与吐槽,对亲朋的祝福与调侃。那般热烈真诚,人们当然愿意“且陶陶、乐尽天真”。

透过原汁原味热气腾腾的“村晚”,乡村的面貌也在持续刷新。从这个角度看,“村晚”好戏连台,也跟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为所有人提供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也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尽管村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能清晰感受时代的脉搏,发展的馈赠。一方舞台之上所展现的创造热情与活力,其实来源于鲜活现实,都是对生活的艺术展现。通过网络的传播,这份带“土”味儿的生活记录,展现着平常时候容易被忽略的“希望田野”,也不经意间击中游子心中隐隐的乡愁,让人重新欣赏时下乡村振兴的火热图景。

某种程度上,“村晚”广受舆论追捧,其实也反映出大家对春晚的现实期待。有人说,在艺术中看到自己,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种“文化自觉”。现实主义导向的文艺创作尤其如此。乡村有乡村的乡土叙事,城市也有城市的奋斗故事。“现实生活”一定是真切具体、注入感情的。无论是谁在搭台唱戏,哪台“晚会”能够让观众望得见生活、看得见自己,就能赢得热烈的满堂彩。

责编:丁叮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