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全国第一部诗写“南京大屠杀档案”的专著;这是全国档案系统首部“以诗说档”的作品;这是一位江苏档案人献给“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心血之作。
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之际,江苏档案工作者周云峰以“南京大屠杀档案”为创作素材的叙事诗集《铁证》,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南京大屠杀档案”是中华民族苦难和人类创伤记忆的重要载体。2015年10月,由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7家单位申报的11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记忆遗产,成为非常珍贵的世界记忆和人类共同文化遗产。
《铁证》诗集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为主要创作素材,共收录诗歌18首,分为上下篇。上篇“世界记忆·南京大屠杀档案”,共精选了《京字第一号证据》《程瑞芳日记》《日本侵华战犯太田寿男供词》《南京市市民呈文》《遇难者遗体掩埋记录》等10组档案进行诗歌解读;下篇“历史的侧影”通过《铁桶》《人&鬼——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幸存者》《日本重要战犯名单》《两个战车兵》等内容,以档案与史实结合的方式,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叙述。

周云峰告诉记者,他2017年从部队转业来到档案部门工作后,接触到了大量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怎样更加深刻呈现这些档案背后的历史,让更多的人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南京大屠杀那段真实的历史,始终在他脑中萦绕。2022年,他开始围绕这些档案进行诗歌创作。
《铁证》诗集中选取的照片、实物、文书等多种载体档案,来自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及江苏省档案系统等,全面展现了南京大屠杀档案的丰富性;档案内容既有国际友人约翰·马吉等在南京大屠杀发生时的真实记录,又有参与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的笔供、日方机构的报告书,更有幸存者的日记、呈文,各具代表性,又相互佐证,从不同角度真实地记录了侵华日军在占领南京期间的法西斯暴行。“档案是揭露侵华日军大屠杀暴行最锐利的武器、最权威的解读。”周云峰说,在《铁证》诗集中,他以“档案+诗歌”、“一档一诗”的虚实结合形式,让真实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周云峰的笔下,每一份档案,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如《京字第一号证据》一诗,作者既写出了档案直接反映出的日军暴行,又延伸出“日军在中国杀人的方法有250多种”的历史史实,甚至还描述了照片保管人“15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冒险留存证据的画面。在《铁桶》一诗中,一个1937年12月14日在南京下关中山码头发现的印有“大阪株式会社宫崎商店昭和十二年制造”的铁桶,不仅是历史风云中南京江边集体屠杀的物证,还是一名普通的日本农民或是矿工转化为战场上刽子手的物证。这样的创作方式,让档案不再仅仅是以孤立的物品存在,而是充满了血与泪的鲜活载体。
在诗集上篇中,周云峰把真实档案的叙述与对隐藏其中诗情的描述有效结合,揭露悲伤历史长河中的罪愆,对施暴者进行有力的声讨。如,“至3月15日止,已把城内1793具、城外29998具,共计31791具尸体,收容在城外下关地区和上新河地区的指定地点”,“连同氏媳腹内计大小五口死于非命”,这些从档案中原文照录的文字,是证明暴虐存在的最为有力的证词。在诗集下篇中,周云峰以更为微观的视角使本我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如,作者与幸存者李秀英对话,用“泣血的故事”,再现了这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无畏、坚韧与勇敢;作者与疯狂而又残忍地砍杀了数百名中国军民、时任侵华日军第6师团第45联队中队长的田中军吉对话,“我多想∕早生一个世纪∕燃烧红色的血液∕挺起绿色的肩膀∕与你决战紫金山巅∕用中国男人山一般的膂力∕和保家卫国峰一般的信念∕阻挡暴虐的洪流”。

整本诗集传递的情感也不仅仅只有屠杀的麻木与仇恨,还有人性的正义与善良。“他亲自作为证人∕向法庭陈述了他∕在南京亲历的种种日军暴行”,这是屠杀发生的见证者约翰·马吉在1946年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用微薄之力∕给那段冰冷残酷的历史∕留下了片刻温暖”。在诗歌《南京大屠杀日军暴行调查汇总表》中,周云峰一一呈现“鼓楼三条巷口 金宏春∕后宰门 张林世∕沈举人巷32号 陈坤源∕湖北路6号 范雨春……”等37个遭受虐杀人员的姓名、住地与遇害地点,这一个个熟悉的地名、陌生的人名,是《南京大屠杀日军暴行调查汇总表》945件暴行的节选,让今日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对当年的悲惨经历有了历史的通感,有了可触可感的连接,更能共鸣过去的苦难,感受透过真实文字,从历史深处传递出的力量。
《铁证》把档案融入诗歌,化文字为武器,既从宏观上揭露侵华日军在南京对中国人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国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振兴中华,更从泛黄档案挖掘出的微观细节中,带给读者准确、震撼和非同寻常的视听、触觉等感受,帮助大家进一步全面认知80多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残暴血腥屠杀30万中国人的史实,不断铭记、思考和吸取历史教训,捍卫正义,守卫良知,保卫和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并焕发出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豪情。
周云峰说,诗集《铁证》的出版,也为档案资源开发工作打开了新视角、新路径。从档案出发,传承中国历史、讲好中国故事、赓续中国精神,是所有档案人的使命和责任。202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也将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如何深入挖掘档案蕴含的历史与底蕴,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推陈出新,打造更为深刻、更为多样、更为鲜活,能够引起公众更多共鸣的可触可感的档案资源开发精神产品,该诗集的出版,或许能带给档案人启迪和参考。
通讯员 范小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