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则材料,说的是几年前泰兴市成立“技能大师共享服务团”,解决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引不到、成本高、养不起等问题,助力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泰兴市创新人才招引的做法给人以启发。联想到改革开放初期,苏南乡镇企业邀请来自上海的技术人员周末到企业“兼职”,“星期天工程师”给大批县镇企业救了急,并推动创造了蜚声中外的“苏南模式”。
从“星期天工程师”到“共享技能大师”,两种工程师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江苏,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工程师不再像之前那样“稀缺”,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许多产业仍面临工程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一专多能”的总工程师人才更为难得。特别是在多重因素影响,无论是破解“卡脖子”难题,还是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都非常需要细分领域高端技术人才的协同和共享。重温“星期天工程师”,对当下有一定启发意义。
比如,如何“抓人才”。抓经济首先要抓科技,抓科技首先要抓人才,抓人才首先要解放思想。在当时的特定时空中,面对人才紧缺的突出问题,“星期日工程师”的出现,就鲜明地体现出地方党委政府敢于解放思想,冲破樊篱束缚的创新和胆识。解放思想才能解放人才。今天的高技能人才工作相较过去,更为重要,同时也更为复杂。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束缚高技能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陈旧观念,才能充分激发工程师的创造性、创新性,孕育发展新机。
再如,如何“用人才”。虽然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星期日工程师”优化了平台环境,但其现象的产生、运作的过程,利益的分配,都是企业行为、市场行为。如今,各地都在深化区域间人才资源合作共享模式,包括挂职兼职、飞地引进、候鸟援助等等,但是与苏南乡镇企业起步阶段的“星期日工程师”相比,在供求双方的紧密性及利益共享程度上,仍有很大不同。政府是引才的“指挥员”,企业是引才的“战斗员”,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激发企业引才动力、释放人才内在活力。
又如,如何“引人才”。在人才还不能自由流动的当时,乡镇企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最大程度“引智发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所体现出的“柔性引才”理念,在发挥人才使用效能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引才用才成本。不过,在今天看来,“借智”“共享”的人才流动并不容易。高校的科学家、研究人员如何更顺畅地到企业中去?企业内部的人才如何到高校进行培养,甚至承担研发任务?继续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着力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壁垒”,才能让人才流动更通畅、更高效。
日前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工作。我省有着良好的科教人才优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开展的“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中,江苏受表彰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不断探索更多引才用才模式,广罗“星期天工程师”,并不断善待之、善用之,这支独特的群体必将成为经济主战场的生力军,为江苏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