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强国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了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工作方针,表明国家落实体育强国国家战略的坚定意志,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法治保障。高校作为体育强国建设实践的重要平台,应将体育强国与个人梦想贯穿于体育专业课程中。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新兴课程啦啦操为例,它是一项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强调上肢发力短、快、准,对于培养大学生运动能力、体育美学鉴赏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高校需要立足体育强国建设视角,将学校教育和群众教育有机衔接,采取搭建“互联网+啦啦操”教学平台、加强啦啦操基础教学、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措施,提升高校啦啦操教学质量。啦啦操融合体育之技能、音乐之节奏、美术之造型,涉及32个基本手位动作,包括并拢式、分开式、芭蕾手式、拳式、立掌式、西班牙舞手式等多种手型,给高校学生熟练掌握啦啦操基本功造成一定难度。由于啦啦操课堂教学时间较为有限,高校应着力搭建“互联网+”体育教学平台,通过举办公开课与线上讲座、邀请优秀啦啦操教练进校园等方式,加强对啦啦操教师创新思维与教学技能的培养。啦啦操教师可以自主录制啦啦操教学视频,结合互联网中搜集到的啦啦操教学视频,运用剪辑等技术将镜面动作与背面动作相结合,制作微课等教学短视频;并上传至“互联网+”教学平台中,使学生能够通过放慢视频播放速度,在对比分析中了解啦啦操基本动作细节,获取修正自身基本动作的技巧。课后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自主练习啦啦操,领会上肢力度和技术难度的配合;就自身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线上沟通,保证动作的规范性,进一步巩固啦啦操基础教学成果。
在夯实高校学生啦啦操基本功的基础上,教师应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组,按照小组单位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将教育对象由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形式,将师生信息交流方式由单一的注入式转变为多向交流方式,促使学生更加高效、直接地参与啦啦操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自然和丰富,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有效缓解学生单独进行啦啦操自主练习的懒散情绪。
同时,啦啦操教师发挥引导、追踪作用,及时把握小组学习动态,以及学生学习、创编啦啦操的需求,针对性调整教学任务;注重啦啦操小组合作教学的后续工作,定期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啦啦操学习效果、心理素质变化等,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
张丽莎(作者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教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