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 | 发展“低空经济”,竞逐“天空之城”

现磨热咖啡“从天而降”,搭乘观光直升机赏风光,利用农业无人机实现“精准作业”,打个“空中的士”上班避开早高峰……曾经科幻片里的魔幻场景正逐渐走进现实。近年来,越来越热的“低空经济”赋能交通物流、文旅融合等新场景,为发展打开新空间。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持续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空间是宝贵资源,未来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空间的争夺。低空经济正是“向空间要效益”。依托低空空域,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低空经济涉及旅游观光、物流配送、环境监测、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领域,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发展低空经济,通俗地说,就是把“路”修到低空,寻求新的“致富空间”。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到3万亿至5万亿元,从蓝天到地面之间,又一个万亿级产业正在崛起。

当全球不少国家都在争相角逐低空经济“赛道”时,“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放眼国内,广东、浙江、安徽等多省早已前瞻布局、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就我省而言,南京成立低空经济创新发展联盟,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生态;无锡以丁蜀机场为支点,“撬动”低空业务飞速发展;苏州太仓发布低空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吴江年内力争建成1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点……各地抢抓这一新兴产业“风口”,竞逐“天空之城”。

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低空经济蕴含无限可能,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低空飞行”才刚刚起步。当前,低空经济存在着产业链条较短、高新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开放合作程度不高等问题,必须从基础环节入手,立足于补短板、固长板,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实现低空经济高质量“起飞”。

低空经济能“飞”多高,看“底盘”稳不稳。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软硬件基础和配套设施,尽快建立健全低空领域行业标准体系,以保障低空飞行的安全和有序。比如,建立全国低空空域统一时空框架标准,加强对低空飞行活动的安全监管与责任追究,关注低空飞行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促进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等。今年1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为相关产业穿上了法治“防护衣”。未来,需要更完备的基础设施、更精确的行业标准、更完善的管理制度,夯实发展“底盘”,助力低空经济安全“高飞”。

低空经济能“飞”多远,看“动能”足不足。低空经济一端牵着先进制造业,一端连着数字经济、新消费业态,没有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和一流的创新动能支撑,难以实现突破。着眼长远,要组建技术创新联盟,通过集聚力量、攻坚克难,突破通用航空器整机和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使得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还要为低空经济装上“数字大脑”,推动构建支撑低空经济的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四张网”,推进低空经济与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等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期待各地抢抓“风口”,因地制宜出台支持政策,完善地方性法规,开发特色应用场景,让低空经济动能更足、“飞”得更远。

(杨丽)

责编:韩宗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