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2月4日电(记者 周闻韬)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近年来,许多人通过体检筛查身体患癌风险,如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是否意味得了癌症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健康管理科主任陈宗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意味着一定患有癌症,而应视情况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筛查,明确病症,从而提早做好干预。
“肿瘤标志物是指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能够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多胺及癌基因产物等。”陈宗涛说,肿瘤标志物存在于人体的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可用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测定,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疗效、监测复发以及预后评价具有一定价值。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等。”陈宗涛介绍,就单个指标而言,肿瘤标志物对筛查癌症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甲胎蛋白的升高常见于原发性肝癌、胚胎源性肿瘤;癌胚抗原的升高在恶性肿瘤中较常见等。不过,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并不意味着得了癌症。在其他诸多良性疾病中,部分肿瘤标志物也会升高。比如,ca199在胰腺炎、肝炎、肝硬化、胆囊炎等疾病中也可能增高。“癌症的确诊需要综合多种病症,病理学检查结果才是癌症诊疗的金标准。肿瘤标志物的提升更多是一种提示和信号。”他说。
如果肿瘤标志物升高,应如何应对呢?“如果属高危人群,应引起注意,推荐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如果是普通人,应配合医生做好病史回顾,积极查清原因,重点关注自身是否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存在长期的慢性炎症急性发作情况,如存在,则应及时给予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陈宗涛说。
陈宗涛提醒,进行相关健康干预措施后,应进行定期复查,如果肿瘤标志物只是一次轻度升高或每次检查的结果都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通常不需过于担心,若数值动态持续升高则需引起重视,可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或影像学检查,做到早预防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