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年吃龙虾,新春开门红!”2月7日晚,南京市民李玥琪在位于鼓楼商圈的“盱小龙”餐厅预订了一桌年夜饭。看到餐厅有鲜活小龙虾制作的十三香龙虾菜品,价格也不贵,李玥琪又在菜单上加了一份龙虾。几乎在同一时间,00后女孩齐静娴在某线上生鲜平台下单了一份“蒜香小龙虾”,吸引她下单的理由,同样是“由当季盱眙活虾制作而成。”

随着龙年新春日益临近,消费市场可谓一片火热。“以前冬季我们也卖龙虾,但是因为产量小,菜品价格比较贵,很多时候只有客人预订了,我们才会从产地进货。”餐厅负责人何涛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冬季盱眙小龙虾产量增多,龙虾个头、品质也不输夏季,餐厅直接从养殖基地拿货,让食客们过年也能吃到高性价比、高品质的小龙虾菜品。

“尽管冬季点龙虾的食客不多,我们还是坚持以成本价售卖龙虾菜品,和夏季售价保持一致,满足食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江苏於氏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於新凯表示,盱眙当地餐厅在十年前,已经能做到四季供应十三香、蒜泥、都梁香等多种口味的龙虾菜品。

错峰上市的小龙虾进入“年夜饭清单”,背后是盱眙当地持续推进龙虾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培育消费新潜能的结果。生性喜温的小龙虾,为啥冬季也能活蹦乱跳地“爬”上市民餐桌?2月7日清晨,记者来到淮安盱眙县的盱眙龙虾全产业链基地一探究竟。室外白雪皑皑,进入养殖大棚,记者明显感到暖和了起来。工作人员张瑞从池塘里熟练地把地笼起出,拖到岸上。地笼里近百只“张牙舞爪”的小龙虾,被放进了保鲜泡沫箱里。

“龙虾从这里装箱后,通过冷链运输,半小时直达线上生鲜平台在盱眙设立的加工基地,一个半小时车程就能送到南京的餐馆里,成为新鲜食材。”盱眙龙虾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马坝基地副主管皮健告诉记者,通过“繁养分离”和“虾稻共生”的综合种养模式,冬季养殖基地每天能产出大约两百斤的鲜活小龙虾,每只个头能达到七到九钱左右,其中高品质的市场价在160元左右一斤。“气温10℃左右的环境下,小龙虾能正常活动、进食。5℃以下,它们就会钻入水底,进入冬眠状态。”皮健告诉记者,基地依靠标准化、智能化、规模化养殖方式,利用大棚、节能暖风机、智慧农业控制平台等先进设备,让小龙虾冬季也能有适宜的生长环境。

饲养高品质龙虾,种苗是关键。养殖基地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共同培育出小龙虾新品种“盱眙红1号”,平均生长速度提高18.6%,体重提高18.62%,亩产量提高18.8%。皮健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内小龙虾养殖面积逐步扩大,市场价格逐步下滑。“小龙虾种苗相当于小龙虾养殖的‘芯片’,强化种苗选育攻坚,是盱眙应对小龙虾产业激烈竞争的重要抓手之一。”皮健向记者透露,基地去年已经把“盱眙红1号”向国家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上报,若验收通过,“盱眙红1号”有望成为全国首个小龙虾新品种。“今年我们准备提供虾苗,并将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农户,提高小龙虾品质和成活率,助力养殖户增收。”皮健说。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新品种、新模式、新业态助力下,盱眙龙虾产业已经从最初的“捕捞+餐饮”,拓展为集科研、种植、养殖、加工、餐饮、电商、文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於新凯告诉记者,通过工业化生产,盱眙小龙虾在南京、淮安等地实现四季供应后,销售量增长了40%到50%。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 余萍 王诗宇 通讯员 田敏 实习生 梁蔡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