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大年初二,南京博物院新年开馆第一天,早晨九点,院门口就已经排起了长龙,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博物馆里过大年”。为了回馈游客们的热情,馆里有一群人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他们身穿蓝色马甲,对游客关心的问题了然于胸,对文物历史文化信手拈来,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南博蓝”,这个春节,他们依旧坚守别样岗位,用志愿服务守护欢庆年味儿。

坚守:春节期间更需要我们志愿者服务
“今天大家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新年好’,第二句话就是‘我们要迎接南博新的开门红’。”志愿者王颖笑着说,今天本来应该是“回娘家”的日子,但是她早已和家人商量好,今天来当志愿者。
“请问怎么预约门票呀?”
“请问卫生间怎么走?”
“请问民国馆从哪里进?”
…………
在南博进门的大广场上,游客们的问题“扑面而来”,王颖来回快走,熟练地回答着,手里还始终举着一张牌,正面是预约二维码,反面是一个“静”字。

今年是王颖成为南博志愿者的第6年,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王颖特别喜欢研究文物,“我最喜欢逛博物馆,但是我方向感很差,在参观时经常迷路,后来有一次一个人在南博参观时,得到志愿者们热情的引导、讲解,当时我就决定要加入这个队伍。”
成为南博志愿者以后,王颖总是会趁着周末、节假日时间来做志愿服务工作。“春节期间游客很多,更需要我们志愿者服务。”王颖坦言,其实一天下来挺累的,但是却从来没有听到大家说一声累,大家都满带着笑容。
使命:努力为观众和博物馆间架起一座桥梁
服务、情怀、真诚、温暖……是每位“南博蓝”志愿者的底色。郑青今年63岁,是南京博物院讲解组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上岗之前,志愿者们都需要进行考核培训,而担任讲解志愿者,要求则更为严格。

“每一次都是从零开始去考核新的讲解内容,比如我今天要讲解的特展馆,如果我没有考核通过,那就不能讲。”郑青表示,有时候确实会有一些畏难情绪,但是每次都坚持下来了,“反哺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作为一名退休大学老师,我具备服务观众的能力,同时自己也能加强学习,何乐而不为?”郑青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观众和博物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郑青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来南博做志愿者的日子——2015年5月3日,不知不觉,如今已进入第10个年头,而每年的大年初二她都会来南博做志愿服务。“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郑青告诉记者,服务游客的每个瞬间都能让她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做志愿者的乐趣就在其中。
讲好南博故事、让大家读懂南博,已成为郑青心中坚守的“使命”,一般讲解在一个半小时结束,但郑青经常会讲两三小时,旁征博引,绘声绘色。“今天跟着听了志愿者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文物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后我也会多做志愿服务,帮助更多人。”和一家人从浙江过来的高中生杨易安听完讲解,认真地说。
传承:努力做“NO.1”的“南博蓝”
这些年,南京博物院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自2013年成立至今,“南博蓝”已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成拥有400余人的温暖大家庭。他们当中有学生、教师、企业职工、退休老人……11年来,一代代“南博蓝”志愿者各尽所能,按照各自专长、各有分工,在不同岗位上“为爱发电”,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而“爱”不仅是助他人,同时也是助自己。“我觉得融入了一个优秀的团队,不断地给予我满满的正能量,促使我不断地进步、前行。同时,这也为我提供了一个终身学习的大平台。让我从一个文物‘小白’变成了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社会教育活动的策划者和主持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也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说起做志愿者的收获,郑青笑得合不拢嘴。

“南博志愿者团队是一个真诚温暖的大家庭,大家互相交流、乐于分享、共同进步,正因为我们每一位志愿者的心都被温暖了,才会更有力量把这份温暖也带给每一位观众。”王颖说。
王颖告诉记者,“南博蓝”的谐音是“NO.1”,“如果你们到南京博物院来参观,当你们遇到困难,只要寻找‘蓝马甲’,我们一定为大家提供最真诚的服务。”这个春节,“南博蓝”的“最美微笑”依旧洋溢在南博的每个角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沈蕾/文 余勤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