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明实践 > 正文
淮安:擦亮“青春留淮”品牌 持续优化青年人才发展生态

“在淮安生活还习惯吗?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人才政策兑现情况如何?”日前,淮安市组织开展“人才政策宣传服务月”活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姜洪洋带队走进安顿雷纳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面对面与优秀青年人才话冷暖、问需求。

近年来,淮安市坚持把青年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围绕青年人才成长发展需求,通过健全完善政策体系,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营造拴心留才氛围,持续擦亮“青春留淮”工作品牌。

聚力政策升级,打造聚才“强磁场”

为加强与重点高校人才合作,储备优秀青年人才,淮安市“引才团”2023年底跨越千里来到西北地区,带来免笔试、有编制、有补贴的291个事业单位“名校优生”岗位,以及24家重点优质企业的632个岗位需求,以优厚政策、高薪待遇向毕业生发出来淮“邀请函”。“本次综合招聘,累计吸引2800余名毕业生到场咨询、洽谈,收取简历1316份。”市人才中心负责人宋华说,“不少人得知我们要来举办招聘会,提前几天就做好功课、主动联系,选择淮安的就业意向很明确!”

为吸引青年人才集聚到主导产业,淮安市坚持部门协同、多方联动,先后出台《淮安市青年发展规划》《促进大学生来淮留淮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大力实施“名校优生”“雁归”“留凤”等计划,最高给予6万元一次性就业补贴、8万元生活补贴以及15万元购房补贴。针对更高层次的青年博士人才,设立“优秀博士”引才专项,对驻淮高校引进专业契合淮安主导产业的青年博士,每人给予6万元资助,真金白银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

坚持产才融合,搭建育才“大舞台”

51天项目开工、151天项目投产,总投资达130亿元的淮安捷泰新能源跑出了项目推进的“淮安速度”,也是名副其实的“用才大户”。紧盯企业人才需求,市县两级高度重视,推动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捷泰班”,加快自主培养产业急需紧缺技术人才。“人才办始终秉持项目人才保障‘提前、提速、提优’的工作理念,成立重大项目人才服务专班,全方位助力青年人才在涟无忧起航。”涟水县委人才办主任纪亮表示。

聚焦“7+3”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淮安市大力整合各方资源,把青年人才引聚作为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今世缘、中天钢铁等重点企业定制专场招聘。同时,注重发挥驻淮高校资源力量,鼓励校企联合开设“订单班”“冠名班”,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进一步提高产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办“订单班”、“冠名班”、企业新型学徒制班45个,精准培养产业技能人才3874人,有效破解产业自主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发展瓶颈。

强化服务保障,培植留才“厚沃土”

“这不仅仅是一套住房,更是我在金湖的家。”不久前,淮安湛清生态环境材料有限公司博士叶小兵搬进金湖县人才公寓,他由衷感慨,“人才办不仅在创业过程中给予我们全程帮办服务,还为我们住房安居提供了保障,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

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淮安给出自己的答案——靠政策更靠服务,“真心实意”和“真金白银”一样不能少。围绕青年人才“安身”现实需求,大力实施“来淮即安居”保障工程,大专以上毕业生即可享受补贴、申请入住人才公寓,推动来淮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居有所乐”。为助力青年人才“安心安业”,持续组织开展青年人才交友联谊活动,举办“万名大学生看淮安”产业专场等60余场活动,覆盖大学生超1万人次,推动就业关口不断前置。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人才而兴。淮安市坚持青年人才所盼就是服务方向,不断织密青年人才服务网络,聚力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加快吸引更多人才看好淮安、扎根淮安、服务淮安。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