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江苏各中小学和幼儿园迎来春季新学期的报到日。风雨兼程的送学路、校园里年味十足的“见面礼”、师长话“成长”……龙年新学期,可谓精彩纷呈。

雨冷心暖!“最美大力水手”温暖护学
早晨8点,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门前因大雨而形成了较深的积水,几个孩子正在犹豫着怎么跨过这“咫尺”水潭,一位女老师二话不说抱起孩子,一个个送到安全区域。这一幕也被家长用手机记录下来,在各个家长群转发,获得满屏点赞。一位家长认出图中抱孩子的老师,是小学部的体育老师陈娟;还有家长称她为“最美大力水手”。对此,陈老师感到有点不好意思,“护学本来就是我的工作,还有很多同事、交警、家长志愿者都在为孩子们安全上学默默付出”。

今天是中小学开学报到的日子,正遇上南京立春后最湿冷天气,骤降的气温和风雨中,老师们早早守护校门前,一一护送孩子们安全走进校园,让风雨天气下的返校更有温度。
记者了解到,很多学校还采取了弹性举措,孩子们因为路堵等原因可以推迟到校,无法到校的也可以明天开学直接到校报到上课。南京市中央路小学的报到时间就安排在20日的13:30,放学时间安排错时,分别是15:50和16:00,避免学校门口出现拥堵。南京市南昌路小学则是直接安排在2月21日上午8:00到校,报到即开学。“雨很冷,心很暖。”有家长表示,看到那么多人都在为孩子的安全上学路暖心守护,感到很安心、很感动。

在徐州市云飞小学,学校为学生们精心设计了红色的“龙门”。孩子们在开学报到之日跃过龙门,寓意着新学期大展宏图、奋发向上。在校园里,学校还设置了一系列开学特色活动,击鼓、手写百福图、招“才”纳“福”玩投壶、抽取心愿卡……徐州市云飞小学大队辅导员马莹告诉记者,新学期开始之前,老师们就做好了充分的课程准备。19日下午,全体语文老师召开了春季学期期初语文教研活动,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学生书写格式、教师批改要求、课程重难点涉及、课堂模式转变等方面做出新突破,以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在徐州市彭祖大道小学,孩子们捧着自己亲手做的元宵灯笼,系上对新学期的新希望,挂在学校的长廊里,各式花灯争奇斗艳,每一盏灯都承载着孩子们的智慧和心意。在金中河西分校小学部,孩子们都拿出自己假期制作的龙年手工创意作品,进行展示。变废为宝的“小龙灯”、寓意美好的柿子树、纯手工打造的迷彩坦克……展现满满巧思。

提龙灯、戴龙帽……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学生们迈着“龙”气十足的步伐踏入校园。舞龙、麦秆画、剪纸、泥人等非遗民俗悉数登场,为龙娃带来新年新气象。


伴随着喜庆的锣鼓声,常州市花园小学门口的“小龙人”拿着自制的龙年吉祥周边文创欢迎前来报到的花小娃们。操场上,孩子们参与了“画龙点睛”“鱼跃龙门”等体育项目,生龙活虎迈进新学期。
年味儿十足!创新手工、新年心愿开启新学期
龙年春季新学期,校园里年味十足,贴春联、剪窗花、猜灯谜、闹元宵……各色传统文化活动给孩子们送来了精彩纷呈的开学“见面礼”。


在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校园内一排排喜气洋洋的花灯格外引人注目。本周六就是元宵节,猜灯谜便成了开学最热门的活动之一,孩子们穿梭在一个个花灯中,猜灯谜、领头彩,入校仪式感也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被拉满。进入班级,一场趣味十足的龙年开学第一课正在进行,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剪窗花、贴对联、挂灯笼,将自己的手工作品一一与大家展示,并分享着自己在寒假中的所见所闻,一个有年味的开学日让新学期正式开启。

孩子的报到日,就像一场集训前的盛会——25天的寒假后,彼此在学校重逢,彼此认识对方的变化、识得新的自己。在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撒了金粉的迷你小春联上写的不只是祝福,更是童年的成长。“大家把学校布置的,让大家寒假期间在家制作的小春联拿出来,我们看看都写了什么?”游小一(3)班班主任朱莉莉抬起手挥了挥手中一份小春联,45双小手随即举起,45副春联瞬时点染出教室里的年味,整间教室热气腾腾。
“上联是春风吹绿柳,下联,瑞雪兆丰年。横批:春意盎然。”一(3)班季时舟和父母一起“想”出了这则春联。同班的胡若瑜则带着“祥龙献瑞,福满乾坤”展示给周围同学看。孟青云同学身前春联上并非汉字,而是两列图案——他和妈妈用绘画表达出对新学期的美好期待,纸上每个图案形同于一个象形文字,连在一起拼成“吉星高照好运来,心想事成无压力”。

“春联是学校的创意作业,是让孩子们构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引导思考、引发学习。”说着,游小二(1)班班主任沈夕玲看向学生,“谁能告诉我,左手和右手,哪边拿的是上联?”
“除了将美好的寓意带进校园,带进新学期,低年级小朋友还能通过春联提高识字量。”沈夕玲直言。就在学生报到这半天,记者亲耳听见,一个孩子兴奋地挥着手中的小春联,朝他的同桌“炫耀”:“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吗?絮,柳絮的絮!”

“过年,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而春联,又是过年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景观。”游小副校长郭莉告诉记者,“春联的组合形式那么多,孩子在内容选择和表现手法寻找的过程中,思考范围早就超出了‘做手工’本身,是一次对中国文化的重读,对表达提炼能力的学习,还能激励自己在新学期‘更上一层楼’。”

“祝你在新学期里龙腾虎跃,龙神马壮!”在老师们龙年的第一声祝福中,报到日,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的每一位孩子都拿到了老师送上的一张福气签。除了老师的祝福,新学期孩子们也对自己许下了心愿,孩子们将自己的祝福记录在了龙年心愿贴上,贴上自己的祝福,希望自己能如龙一般,勇往直前,翱翔展翅高飞。


教室里,新年龙元素作品正在展示中,一年级的沈清菡小朋友拿着假期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学做的非遗龙元素面塑作品和许久未见的同学兴致勃勃地聊了起来,分享着自己学做时的快乐。班主任沈薇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在新学期如龙一般,勇往直前,翱翔展翅高飞。”
“风筝漫游”“隔代互学”……特色寒假作业真不少
在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的二十四节气龙风筝专题展上,百米长的“东方巨龙”迎风盘旋。龙身由一片片龙鳞风筝串联而成,每一片都有学生绘制的节气图案,令人过目难忘。“这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小手去创造,装扮有文化味的龙年新春。”寒假前一天的返校日,省级非遗传承人曹红来到学校,与美术学科老师一起布置了以“风筝漫游”为主线的特色作业。龙风筝、福寿三多风筝、沙燕风筝……曹红一边向学生展示,一边分享扎纸技艺。三年级学生肖若芸、肖若萱两姐妹听得仔细,记在心里,放假没几天就拉着父母来到秦淮河畔的非遗馆参观。在二楼,她们很快找到曹红的展铺,风筝、花灯等工艺品琳琅满目。“我们也学会了做小风筝!”家长帮两姐妹录制了寻访视频,介绍探访非遗之旅的收获和感想,开学后在班级里分享。

“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很多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都与‘龙’有关。同学们积极寻找身边的‘龙’元素,学习关于‘龙文化’的小知识,同学们将‘中国龙’的龙年元素在作品中体现出来,感受‘中国年味’的幸福,从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还设计了风筝纹样、文创、海报等作业选项,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瑞金北村小学美术教师颜梦婷告诉记者。多年来,瑞金北村小学将风筝纳入文化育人工作,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校本课程,该校成为南京市秦淮区非遗进校园试点校。“我们力求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带领学生在立体的课程体系和多元的文化活动中,充分感受非遗魅力,实现润泽童心的美育目的,从而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瑞金北村小学副校长衡雷说。

这个春节,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的孩子们通过“隔代互学”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假期。“隔代互学”学什么?该校副校长丁小明解释说,家中爷爷奶奶辈的人是知识的宝库,孩子们可以向祖辈学习织围巾、剪窗花、糊风筝等手工活,还可以学习滚铁环、打陀螺、舞龙灯等祖辈当年玩的益智小游戏。而同样,孩子们也可以教爷爷奶奶等祖辈学习智能手机使用、网上预约挂号看病、商场自助结账、使用智能家电等,“‘隔代互学’不仅能使学生习得更多生活经验、非遗文化技能,还可以让老年人跟上时代的步伐,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和谐,这就是幸福家庭的模样。”

皮影戏体验、拓印年画、画糖画、舞龙……春节里,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开展“寻迹非遗”春节主题研学活动,在别样的寻年味之旅中过大年。“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学生刘佳雯和队友们一起用多彩的画笔描绘出皮影人物,并自己动手操作皮影道具,十指飞动,孩子们在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感受光影摇曳的文化之美。另一组孩子们则用丰富的想象力制作年画,经过加热、绘画、插竿、风干等工序,再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独一无二的糖人便出现了,“这是我们用细心和耐心浇灌出的果实!”学生唐云溪说。

摆脱“开学焦虑”,“向上”生长
开学伊始,如何让学生尽快摆脱“开学焦虑”?无锡东亭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许志君表示,同学们要从“假期模式”快速回归“上学模式”。他说:“首先,制订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逐步调整作息,让身体更快适应开学的节奏。其次,开启运动,这是唤醒学习状态的一种有效方式,每天至少进行1小时的体育锻炼,这样既健身又悦心。最后,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易落实的计划。这个计划可以包括学习目标、个性发展、兴趣特长等内容。同学们可以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可以给自己一点奖励,保持学习的动力,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在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的春季开学典礼上,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诸谦送上了新学期的期待:“做新时代龙的传人,坚守龙的信仰,增强民族自信,热爱祖国,演绎开拓进取的龙的精神。不做叶公好龙,面对时代变革,用真实的知识武装自己,拥有扎实求实之心,在时代洪流中,步步前行。要做鱼跃龙门,百折不挠的奋斗人,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就能找到滚烫人生。”

在甲辰龙年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南京市第九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张翼飞跟同学们详谈了中国龙的精神——“向上”。他说:“我们不能只是坐着,等待‘向上’的动作发生,我们必须让思维的多样性和思维的深度,比我们知道的、习惯的高出一个层次,然后,创造性的事情才可能发生。”

张翼飞表示,“向上”该是一个动词,是英文中的“ing”,不是完成时,而是开始的,是正在进行的,是无时无刻的“不知”“好奇”的思考与实践。如果要问什么是“向上”的核心——“如何改善你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当然,“向上”还应该是一种向内的“定”且“静”的慢状态。“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当你们能够获得“定与静”的能力,向内求,向内观,向内挖掘,向内寻找,耐心地“觉察”“思考”“蓄势”的时候,你们就能不断过滤一些不好的情绪和惯性,然后更有效地去行动,“向上”生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程晓琳 李睿哲/文 刘莉 王子杰/视频
实习生 李燕
通讯员 糜梦逸 黄琤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