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漫评:活起来的博物馆让文化火起来

国家文物局2月1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殷墟博物馆新馆将于2月26日对公众开放,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其中3/4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

万物荣华,江山如画。文物是历史的绝唱,更是文化的荣光。刚刚度过“博物馆里过大年”的龙年春节,我们又要迎来“商文明”的文物盛宴。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遗址,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殷墟博物馆新馆开启,不啻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扇窗口。透物见人见事、多元融合呈现、凸显故事趣味、增强沉浸体验,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以“首秀”的形式呈现出三千多年前青铜文明的鼎盛面貌,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商代巧夺天工的技术工艺。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阐释商文明的世界意义,新馆作为新时代遗址博物馆的又一代表力作,是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文明殿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案例。

文物活起来,文化才能火起来。2023年7月26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文保修复工作区,仔细察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流程细节和最新技术,同现场工作人员亲切交流。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地方考察调研时走进古城老宅、传统街区,就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一脉相承。在古老的文明之前,历史以文物印迹为追溯单位,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封印着“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深藏着“文化自信”的民族密码。

殷墟博物馆新馆,是我们触摸历史的神奇“回转门”。有人说,文物是中华文化的“鲜活切片”,而博物馆则是中华文明的“储存卡”和“记录仪”。一座座殷墟博物馆新馆这样的馆所,就是一座座“文化与文明讲习所”。放眼望去,“环姿玮态、百代是崇”的故宫博物院,“石刻渊薮、翰墨津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壮志谐风雅、咫尺筑’天堂’”的苏州博物馆……还有更多各地的“省博”,是灿若星辰的华夏文明版图上赓续不绝的惊艳之谜、灵动之力。这些文明的“宝藏之地”,值得“打卡”,叫人流连。

文物之美,文化之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当我们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是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更能感受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洪荒伟力。

博物馆让历史“说话”,文物让文明“发声”。文物活起来,文化自然就会火起来,让我们在首次亮相的上千件珍贵文物间,聆听守护文脉、传承文化的铿锵之声。

(邓海建)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