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走在前列|文润陶都万象新——宜兴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文经济新实践

“开窑咯!”

龙年新春,拥有600年历史的宜兴前墅古龙窑“新年第一窑”开窑。窑火升,紫砂红,映照出一座人文昌盛与经济繁荣的江南名城。

这是一座被自然厚爱的生态绿城。山在城中,城在水中,芳草佳木间,昔时捶泥弄陶皆为温饱,今日发展之利普惠民生。

这是一座崇文厚德的文化名城。人文渊薮地,厚文之“道”与精工之“技”融为一体,名士风流耕读传家,经世致用积厚流光。

一曲陶歌千年,人文经济共舞。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宜兴在传承中延续江南文脉,在创新中激活时代价值,奋力探寻一条人文经济交融共兴、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城以文名,壶里见乾坤

即便是春节期间,宜兴丁蜀镇的古南街上,也依然从早到晚响彻着打泥片的“哒哒”声。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人雅客们,在工艺美术大师的指导下体验制坯、定型、上釉、烧制等紫砂制壶工艺,“杯中品日月,壶里见乾坤”,这是地道的中国功夫。

古南街,带我们进入紫砂的世界。这条建于明清时期的街道,曾经户户捶泥、家家做壶,如今,这里的上百个紫砂工作室,依然窑火兴旺,是宜兴紫砂壶最重要的生产和销售集散地之一。

“如果要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找出最能代表宜兴的文化符号,陶,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钟说,宜兴有7000多年的制陶史,被誉为“冠绝一世,独步千秋”的紫砂壶,其紫砂矿料五色土正出产于宜兴的黄龙山,一抔好土、几代匠心,共同造就了宜兴紫砂,也兴旺了这方土地。

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家家捶泥,户户弄陶”,全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紫砂手工业生产。2009年,西望村成立了全国首家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抱团闯市场、谋致富。去年,西望村紫砂产业产值达到5.6亿元,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超10万元。

西望村打造的紫砂壶,通过“现代丝路”,走出陶都,奔向世界。“走”进江苏卓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数字紫砂产业平台“卓易紫砂街”,上万件紫砂精品通过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完成在线展示和交易,超20万件紫砂珍品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数字认证”。从“紫砂街”链接到丁蜀镇,全国首个紫砂直播基地里,近万个入驻商家熙熙攘攘,2023年基地实现销售超90亿元,辐射带动生产、包装、物流等相关从业人员超5万人。

城以文名,业以陶兴。今天,宜兴已形成了以先进工业陶瓷、高端耐火材料等为代表的工业陶瓷产业集群,“中国陶都”蜚声海内外。紫砂产业更是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仅在丁蜀镇,就有4万多名紫砂工匠,近10万人从事相关工作。

业以文兴,只为溪山好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

东坡书院,海棠依旧,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慨叹言犹在耳。宜兴,是苏东坡生命历程中尤为钟情之地。当年,苏东坡被宜兴的秀丽山水和君子之风打动,决定在此买田终老,东坡书院就是他买田置业和开班讲学之地。千年以降,东坡书院几易其名,如今成为举办讲座、展览的文化空间,谈笑有鸿儒,往来尽风流。

宜兴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古已有之。“三山两水五分田”的独特地势,不仅适宜耕种,也让人有了归隐山林的去处。

循着东坡的足迹,我们来到位于宜南山区的雅达小镇,冬日里满目的翠绿洋溢着勃勃生机。“项目规划之初,我们就对每一片山林、每一棵古树进行了坐标定位,科学梳理原始生态水系,最大限度保留当地自然生态风貌。”雅达书院联合创始人杨葵介绍,在小镇里,好山好水与书院、医院、电影院等现代设施相得益彰,再加上复建的东坡阁、前缘廊桥等“东坡元素”点缀,吸引了许多人效仿东坡“买田”于此。目前,小镇已有2200余户业主,多半来自外地。

溪山之好,古今共情。今日之宜兴,林木覆盖率高达31.29%,空气环境质量连续三年“双达标”,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大有秋、九如城等一批康养项目相继落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普惠民生。2022年,宜兴获评“中国长寿之乡”。

穿越千年,当年买田阳羡的苏东坡,如今成了宜兴宜居宜养的最佳“代言人”。依托“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宜兴修缮东坡书院、东坡海棠园,开放“东坡文化驿站”等一批新型文化空间,举办首届“东坡文化节”,开辟“在宜兴遇见苏东坡”文旅路线……持续打响“苏东坡第二故乡”的文化标识。在东坡文旅IP带动下,去年,宜兴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三成。

汲古润今,此邦多君子

今年元旦,“往来千载——徐悲鸿无锡艺术特展”回到故乡展出,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群奔》。

神采飞扬的六匹奔马和自强不息、探索精进的精神姿态,恰似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著名写实主义倡导者徐悲鸿对家乡的最佳“写实”。

宜兴自古盛行耕读传家,迄今走出了32位两院院士、130多位大学校长和上万名教授学者。

徐悲鸿、吴冠中、钱松喦……名家宗师灿若星河,定格下这座“书画之乡”的高光时刻。

“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当我们念着“东坡之叹”去追寻宜兴的人文轨迹,会发现它最终通向的是至真与至美。

昔日,学贯中西的宜兴人吴冠中,将油画与传统艺术审美融合,绘就“书画之乡”的文化高峰;当下,宜兴籍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以科普事业为己任,频频现身网络与年轻人对话,火爆全网。

今天的宜兴,依然因英才荟萃而名。“陶都英才”政策品牌、“才荟兴宜 锡望您来”城市引才品牌、“宜见倾心”人才服务品牌,整合优势资源,汇聚各方英才。去年,宜兴申报无锡市级以上人才项目313个,创近年新高。

汲古润今,一代代宜兴人生生不息的奋斗和念念不忘的乡情,是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注脚。

4年之前,宜兴生物医药规上企业只有8家,总销售额不过20多亿元。在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等一批宜兴杰出乡贤的推动下,宜兴生命健康产业从无到有、聚链成势,先后建成3个专业园区、7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集聚上千名高端人才,引进项目总投资超500亿元。

文有脉,行必远。“崇文、厚德、和谐、奋发”的城市精神,正成为宜兴发展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

“传承人文精神,激活时代价值,以人文经济学新实践,推动文化强市和产业强市双向奔赴,促进唯美宜兴与富庶宜兴共生共荣,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生生不息的磅礴动力。”宜兴市委书记封晓春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马薇 李顺顺

责编:韦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