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历史上,宝应县是最早以当时帝王年号作为地名并沿用至今的县。宝应境内有县的建制始于秦朝,已有2200余年历史。唐上元三年,唐肃宗李亨将年号“上元”改为“宝应”,同时将“安宜县”改为“宝应县”。宝应也成为历史上首个由帝王钦定的县名。
作为地名,“宝应”已有1200余年历史。悠久历史让宝应县境内有诸多园林、古迹、遗址等风景名胜,例如历史园林纵棹园、古建筑宝应学宫、周恩来少年读书处等。

宝应地处扬州北缘,夹于江淮之间,民众勤勉耕织,民风民俗敦厚朴实。温和的气候、丰沛的雨水、充足的日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宝应成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宝应有着中国荷藕之乡、中国慈姑之乡、中国水鲜美食之乡等美誉。以宝应的藕粉为例,早在明、清两代,就被列为朝廷贡品;1998年,宝应以完整的荷藕产业链和独特的荷藕文化,获评“中国荷藕之乡”。
宝应较好地传承了民俗中的良风善俗。农历春节习俗有腊月廿四送灶、除夕守岁、过年接财神等,元宵节吃汤圆、点花灯、猜灯谜等。宝应县安宜镇民间有新生儿满月过多智桥、状元桥、玉带桥“三桥”习俗,祈愿婴儿聪明伶俐。砌房盖屋,逢动土开槽和架梁,人们会择吉日良辰,张贴“福禄寿喜财”字样剪纸和对联,鸣放鞭炮。
文字:刘春
摄影:沈冬兵/视觉江苏
设计:郑玲玲
翻译:卫鑫
鸣谢:宝应县地方志编修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