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给开学一个“缓冲期”,纾解“开学焦虑”需多方调适

开学还没到一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理医生黄懿钖就接诊了几位“开学综合征”的孩子,失眠、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拖拉……他们大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今年14岁的京京是南京一名初二学生,假期结束返校后的这周,京京总是觉得自己头晕、乏力,“有类似于发烧的症状”。但实际上京京各项躯体指标都正常,回家休息一会儿就好了。黄懿钖接诊后,考虑京京是长假过后上学出现了“开学综合征”的症状。

“从假期结束到开学初的这段时间,很多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会出现不同程度消极表现,有人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开学综合征’,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黄懿钖提醒,家长要冷静对待孩子在开学后出现的各种症状,“家长和老师应及时干预,并提供心理支持。允许孩子开学后有一段过渡缓冲期,慢慢适应新学期的生活,必要时到医院进行干预。”

“开学焦虑综合征‘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浑身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等,有的还有头痛、胃痛等躯体不适症状。”黄懿钖解释,孩子的“开学焦虑”并非疾病,这与许多上班族的“节后焦虑”相似,只是孩子的自我调适能力不足,出现的情绪反应更为明显。如何帮助孩子纾解、应对“开学焦虑”,成为近年来家长和学校关注的话题。

心理专家表示,在孩子的视角里,进入学校意味着与舒适的家庭分离,对即将面临的新环境、新要求等,普遍会表现出一种心理压力。“开学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行为表现,是孩子为了应对学习、生活、人际等变化而产生的应激反应。对某些孩子来说,它能激活孩子在假期储备的能量资源,助其以积极的身心状态迎接挑战;但对某些孩子来说,“开学焦虑”使其烦躁不安却又难以开解。

对于“开学焦虑”,家长不能一味埋怨孩子,也不能只靠孩子自己克服,需要亲子双方共同调适。对此,心理专家为家长开出了一些“处方”。如通过家庭会议,一家人在轻松的氛围下聊聊假期收获,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小目标,引导孩子与假期告别;逐步调整作息,早睡早起,从过年的走亲访友、聚餐、游玩过渡到阅读、运动、预习;与孩子平等、真诚对话,一起制定电子产品使用守则,约定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等。

让孩子远离“开学焦虑”,学校也应担负起相应责任,给学生一个“缓冲期”,做一些心理建设。如江苏省教育厅在省名师空中课堂直播中小学心理健康开学第一课,帮助学生整理假期行囊、确定前行目标,助力学生向美好新学期出发。同时,“开学第一课”,也广泛开展文体娱乐活动,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对那些心事重重的学生,老师要多加留意,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这些做法,有助于学生将“开学焦虑”转化为成长动力。

孩子也应该积极调整心态,遇事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处理好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勇敢展现自己的优点。可以回顾校园的一些美好事情,譬如和好朋友在校的一些趣事,和老师之间的一些趣事,想一想自己参加的一些学校活动,在回忆美好的过程中放松心态。还可以和小伙伴、父母、老师聊聊,在倾诉中也能获得情绪的释放。如果仍无法改善自己的状态,不妨寻求心理辅导老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图源 视觉中国

责编:蒋明睿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