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就在很多人对《人民文学》进董宇辉直播间的文学刊物首秀还有着深刻记忆之际,老牌文学期刊《收获》再次在整个文学圈掀起了巨浪。《收获》牵手董宇辉,4个小时1468万实洋的成绩充分说明,在今天忙碌的生活中,文学依然像一盏灯在静静地守护着很多人的精神家园。
中国有着老中青三代文学读者
在当晚的董宇辉“与辉同行”直播间,作家余华、苏童及《收获》主编程永新与董宇辉,以“好文学好朋友”为名,围绕创刊60多年的《收获》杂志,畅聊写作、阅读等相关话题。余华、苏童与程永新更是追忆了他们经由作品和《收获》结成的多年情谊。
借由文学的发酵,昔日的往事、年轻时的少不更事以及人过中年后的坦荡,都让一切变得真诚而美好,直播间里一片欢声笑语。相关报道称,原本预计一小时的直播,后来一直延长至两个半小时,最高实时在线人数超过48万;各种点赞、评论像雨水一样倾泻而来。大家再次见证了一个纯粹的文学之夜。
程永新表示,对《收获》而言,此次与读者广泛沟通的直播间体验,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能够把文学好作品、好作家真正送到读者手中,“中国老中青三代的文学读者规模其实是惊人的,等待我们用各种方式去走近。”
南京作家苏童从《收获》腾飞
在这场直播中,南京作家苏童功不可没,他在其中的表现可圈可点。
据苏童回忆,他与《收获》的缘分可以追溯至1986年。其时,他23岁,是一个狂热的文学青年,写了一篇名叫《青石与河流》的小说,自己觉得写得不错,就想投给《收获》试试。经由时任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黄小初和《收获》杂志编辑程永新的推荐,这个短篇小说很快就在《收获》发表了。次年,程永新就开始向苏童约稿。
只要有一个合适的通道和平台,一个狂热的文学青年就可以迅速得到安抚。1987年,苏童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在《收获》发表,其极具个性化的写法引起了巨大反响。苏童也由此告别了此前被退稿的遭遇。苏童说,后来他每年最重要的作品基本都在《收获》上发表,包括《妻妾成群》《罂粟之家》《离婚指南》等,甚至包括《蛇为什么会飞》《河岸》《黄雀记》等长篇小说。
让优秀作品找到更广泛的读者
任何时候,作家的作品都会因为被阅读而流传下去,文学事业如果离开了广大意义上的读者,其命运终将走向落寞。毫无疑问,直播出圈正为文学寻找到更广泛的读者,又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据记者了解,南京的《钟山》《雨花》《青春》等文学期刊也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开拓,创新传播渠道。
“看直播居然看哭了,好多年没有这种感觉了。”“爱文学的人一定是幸福的。”读者对此次直播,纷纷打开了心扉。有人说,他一直以为爱好文学是一件寂寞的事,但直播让他们看到了,在这条寂静的路上,他不是一个人。“三个人都是文学类的高手,不断地谈作家和作品。”读者韩琪告诉记者,她虽然是董宇辉的粉丝,却在此次直播中第一次感觉他有点接不上了。
具有深刻性、可读性、感染力的作品,将在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光辉,而其背后则是一代代文学编辑的坚守与包容。苏童依然记得,多年前《收获》主编李小林曾在巴金先生的病榻前给他就稿件问题打电话,当时巴老在病床上校稿,并给苏童纠正了一些用词。
“把心交给读者,是《收获》的创办者巴金先生说的一句流传甚广的名句,这既是对写作者的箴言,也是对办刊人的要求。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文学,也许不能解除现实生活的困厄和具体问题,但它能让人去触摸更广阔的世界,它能让人的精神和情感更丰厚、更充实、更深沉。”在给当日直播间下单读者的信中,程永新如此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