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杨校长说,哪怕是一件极其平凡的小事,也要用心去做好。”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张谦芬至今仍对30多年前的一场报告记忆犹新。她所说的“杨校长”,就是如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当年10多岁的她受其启发,也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
3月2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主办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江苏报告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6位宣讲团成员作“教育家精神”宣讲报告,用亲身经历讲述各自在教育战线上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故事,展现为国家育英才的责任担当。


点灯育才,当好乡村孩子的引路人
“我甘愿做一辈子乡村教师!”现场,杨瑞清再次说起自己几十年前许下的承诺,依然掷地有声。1981年,他大学毕业后主动选择到乡村小学任教,暗下决心要让农民的孩子也能享受好教育。“开学了,还有6个孩子没来报名。我绝不放弃,用了一个多月,走村串户把这些孩子全部拉进课堂。”
南京师范大学一项对行知小学1986—2021届81个班、2735名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校友记忆中的学校生活体验为——温暖。“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平凡的乡村孩子,我们不仅仅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传承知行合一、向上向善的精神品格。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温暖、坚持、创新、担当,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教育的答案。”杨瑞清十分感慨。
在跨度40年的教育实验中,杨瑞清深切体会到教师的示范引领至关重要。老师们热爱学校、勤于劳动、乐于创造的品质,对学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在他看来,稻田、果园就是宝贵的课堂,梨树、桃花就是鲜活的教材,在大自然中,孩子们手脑并用,学习主动性越来越高,教学质量越来越好。
“没想到我们整合乡土资源开发的课程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促进乡村孩子快乐学习,全面发展,还可以反哺城市,提供乡村生活劳动实践的体验机会。”杨瑞清介绍,1994年,学校开办了江苏省第一个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行知基地。一批又一批城市学生走进劳动基地,挖红薯、采茶叶、割麦子、摘棉花。学校还与农民联合办基地,设立50多个农户接待站,聘请村民担任校外辅导员,帮他们提高收入。30年来,行知基地接待了近60万名中小学生,并成为全国研学营地。
自幼在太行山脚下长大的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粉霞深知乡村孩子成才的不易,“当年职校招生困难,来上学的孩子基本没有什么分数要求,好几个家长在我面前说自家孩子没有什么指望,但我想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要让他们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职校学生大多不自信,为帮孩子们重拾信心,李粉霞便陪他们一起跑操,一起上晚自习。如今,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其中包括全国技术能手32人。有一次,学生家长不知从何处知道了她要路过家门口去办事的消息,愣是走了三四里路来到路边等她。由于路不熟,李粉霞到时天已黑了,学生的父母一直村口等了一整天。“黑暗处老人闪着泪光,拉着我的手念叨着,我们就想看看老师。老人的两个孩子后来双双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取,一个原本贫穷的家庭从此改变了命运,朴实家长的肯定让我们充满了前行的力量。”
因材施教,用爱和智慧引领特殊孩子的未来
“启智入心,因材施教,有智慧的爱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力量。”已经从教20余年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书记申承林不禁感叹时光的飞速流逝。他的学生,是一群智力发育障碍的孩子,有的入学智力只有2—3岁的水平,有的连最简单的洗脸、刷牙、吃饭都不能自理。为帮助他们,申承林和老师们20多年如一日,坚持学习研究,探索特殊教育规律,一起编写100多万字的校本课程,推动提升育人质量。
除了教孩子们认识日常生活用具,学会生活礼仪,学校还把红绿灯、斑马线、标志牌搬进校园,教孩子们遵守交通规则,树立安全意识。“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陪伴在他们身边,但我们希望当孩子们终有一天离开校园,穿梭在车水马龙之间,他们也能从容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申承林说。
一群特殊孩子就是一群散落的星星,每一颗星星都能闪闪发光。小玲刚来学校时又瘦又胆小,无法正常交流,申承林就陪着小玲从学发音开始学起。慢慢地,她能够开口说话了,笑容也洋溢在脸上。毕业后小玲被一家快餐店录用,她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善于学习,勤奋有加,还被评为优秀员工,灿烂的笑容展示在明亮的橱窗上。
“20多年来,我们看到很多孩子都在像小玲一样努力地学习和生活,像小草一样用力向上成长,像花儿一样迎风悄然绽放,都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用自己的双手擦亮了生活的希望。我们培养每个孩子,希望他们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成长,平安幸福生活,这是我们特教老师最朴素的愿望。”申承林说。
用音乐去治愈盲童的童年,给予他们成长的力量。2011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七里小学教师张龙主动申请到武汉市盲童学校任教,却遭到质疑。有人说:“你学的是指挥,去盲校教学,孩子们又看不见你的动作,岂不是白费劲!”可是,在张龙眼里有教无类,她认为,音乐能唤醒每一个孩子,点亮每一个孩子的希望。
于是,张龙在盲校成立盲童艺术团,费尽周折请来老师。没想到,来学的孩子寥寥无几。一个叫文俊的孩子怯生生地说:老师我不学,虽然我喜欢音乐,但我来盲校只能学按摩,将来只能做一名按摩师,其他的不敢想。那一刻,张龙心里很不是滋味:要想方设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愿望!
张龙把音乐会搬到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音乐兴趣活动,还把游戏和音乐结合起来,不知不觉中,音乐走进了学生的心房。文俊的钢琴水平越来越高,还在2015年与法国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同台演奏。去年,文俊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在去北京上大学的高铁上,文俊给张龙打了个电话:老师,谢谢您,让我的未来变得不一样。
“作为老师,我们正努力搭建着一座座爱的桥梁,引导孩子们健康向上,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教育家精神正在引领我们用更多的智慧,更多的方法去开启更多孩子的心窗,心窗打开了,光照进来了,人生就敞亮了。”张龙说。
躬耕教坛,坚守不灭的教育理想
让海岛上的孩子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第一幼儿园园长范徽丽谈起为之奋斗了十余年的教育理想,几度哽咽。时间回溯到2013年,她第一次来到涠洲岛。岛上有一处闲置多年的破旧小学校舍,学校附近,一位村民看护着十几个孩子,外面用渔网围成一圈泥巴,算是围墙,孩子们隔着渔网看着她,“那一刻我的内心被触动了,他们需要我们,需要更好的教育”。
于是,她主动请缨上岛办园。要开办幼儿园,村民们都很期盼,可困难重重。2014年7月,开园在即,一场罕见的超强台风正面登陆涠洲岛,台风吹倒了围栏,摧毁了新建的食堂。“看着满地损毁的板材,好像有了无数个可以放弃的理由,可是一想到孩子们的天真的眼神,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又给了我再次扬帆的无穷力量。”范徽丽说。
他们向村里的施工队借来的水泥和沙子,自己动手浇灌混凝土,把旗杆竖起来。“在边远的海岛上,旗杆就是我们心头的桅杆,旗帜就是我们心间的信仰。”2015年秋天,海岛幼儿园终于开园了,报名的那一天,村民们纷纷把孩子送来,把幼儿园挤得满满当当。开园当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海风中冉冉升起,迎风飘扬、当孩子们齐声欢呼“五星红旗,我爱你”的那一刻,泪水涌出了她的眼眶。
“10年来,一张张船票、一次次的乘风破浪,这里有我们对学习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追求,有海岛孩子们快乐成长的爱的篇章。”范徽丽说。
从教20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坚持教书育人并重,他的讲台就是舞台,他的舞台也是课堂。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G20杭州峰会开幕式等大型活动的艺术设计,都有他的参与。2021年,他发起了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带领师生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从贵州苟坝到河北阜平,从广西大化到广东肇庆,从新疆阿克苏到青海,开着大篷车,拿起放映机,挂上大银幕,为乡村孩子们带来艺术和文化的力量。“我想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引领孩子撰写自己的人生脚本,让每一个孩子都做自己人生的总导演,培育国家明天的建设者,去勾勒未来的时代华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