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务农重本,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
经济强不忘多打粮。江苏,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实现了人口密度大省“口粮自给、略有盈余”的成绩,不仅端稳8500多万江苏人的饭碗,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江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落实农业强国建设决策部署,紧扣“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制定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行动方案,推动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年来,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势头,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良好开局。

稳面积增单产力度更大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一望无际的麦田、轰隆隆的机器,勾勒出陌上新风景。“去年小麦亩产约1000斤,水稻亩产1300—1400斤,‘吨粮田’稳稳的。”站在田垄上,南京市六合区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立友说。
竹镇地处六合区西北部,半山半水、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外加零星开垦的“烧饼田”“油条沟”,让这里农业生产成本普遍偏高。为了提升农业产出,当地试点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昔日零散的“烧饼田”被整齐的道路勾连整合,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过去种水稻是‘望天收’,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后,又进行了土壤改良和土地休耕,过去的‘蹩脚地’成了如今的高产田。”张立友说,如今靠着完善的沟渠泵站体系化灌溉设施,遇上旱涝天气都不怕。
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我省粮食产量实现新跃升。去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120万亩、改造提升207万亩,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改造290万亩,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各项任务全面完成,育成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48个,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稳定在95%以上。全年粮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总产759.5亿斤、创历史新高,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水稻单产突破600公斤、居主产省第一。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着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巫建华表示,今年我省将持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扭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狠抓主体培育和规模经营“两个关键”,着力主攻单产提升和品质改善“两个方向”,抓实防灾减损和技术指导“两个服务”,推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围绕“稳面积、增单产”总体部署要求,把着力点放到大面积单产提升上来,集聚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组织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
新时代鱼米之乡颜值更高
苏州市吴江区通过环长漾、环鼋荡、环澄湖等片区建设,丰富县域乡村业态,与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善县合作推进跨省域美丽乡村风景线培育;扬州市实施“十百千万”行动暨农村垃圾专项清理,打好主干道沿线环境突出问题攻坚战;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从采煤塌陷区蝶变宜居宜业和美家园……
江苏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自觉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建成100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000个以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4万元,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全部达30万元以上。
以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事业”。2023年以来,我省各地深入实施村庄垃圾清洁专项行动,开展清理攻坚4万多场次。“我们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落实。”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季辉表示,我省聚焦“宜居”,常态化开展“四清一治一改”村庄清洁行动,保持村庄干净整洁有序。运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监管平台,强化问题线索跟踪监督,提高整治实效。
“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多元文化和地域特征赋予江苏乡村独特气韵。江苏积极挖掘传承农村传统文化基因,让历史镇村、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活态乡土文化传下去。吴中传统水生蔬菜栽培系统、吴江基塘农业系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省共拥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0个,公布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个。
乡村产业“链接”能力更强
年俗市集再现红火热闹,网红美食点“靓”浓浓年味,采摘民宿激活假日经济……龙年春节假期,各地乡村纷纷举办“赶大集”、舞龙狮等年俗活动,以及非遗表演、烟火秀、灯光秀等,处处年味十足、春意盎然。春节假期全省休闲农业游客接待量3899.5万人次,休闲农业综合收入5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和8.4%,实现龙年开门红。
2023年全年,江苏休闲农业强势复苏,全省休闲农业综合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77.8亿元,同比增长18.8%。新增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新增数全国第一。16条精品线路74个景点获农业农村部集中推介,数量全国最多。创新培育首批10个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区,推进休闲农业集聚发展。各地举办“苏韵乡情”休闲农业宣传推介系列活动300余场,100个“苏韵乡情 百优乡产”助力“土特产”变身“香饽饽”。
休闲农业“红红火火”,折射的是全省乡村产业的“龙腾虎跃”。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负责人介绍,2023年,我省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主线,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夯实产业基础。
——强链补链延链,打造链式发展新生态。围绕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4条省重点链建设,制定水稻、油菜、生猪等13个细分产业链方案,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3—2025),加快构建“4+13+N”全产业链体系。
——强加工拓功能,激活链式发展新引擎。纵向延链以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增值增效,横向强链以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价值,“双轮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150家,营业收入1.36万亿元,同比增长6.4%。
——强龙头建平台,培植链式发展新动能。把1000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00个农业品牌、1000个新型经营主体、100个载体平台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支持返乡入乡群体拥抱产业链,全省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51万人,创办主体超过2.5万个,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构建活力澎湃的小微主体支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亭湖续写“小田变大田”改革新篇
春光明媚、满目葱绿。盐城市亭湖区盐东镇曙阳村,大片规则的田地、纵横交错的机耕道、伸向远方的沟渠,一派“良田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正在田间施肥的村民陈洪广介绍,他原先种植的田块为一东一西一南3个细碎田共6.4亩,通过村里调并整合,变成规整划一的“高标田”,不仅挨着家靠着路,还配套桥涵闸站,种起来非常方便,也减少了种植成本。
变化得益于“小田变大田”改革。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亭湖区创新实践的“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小田变大田”改革经验被吸收其中,在全国推广。
2019年9月以来,亭湖区以入选第三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针对承包土地细碎化问题,以保障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切入口,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当年,参加试点的431户农户2790亩1123块承包地,改革后变为147块,多余的田埂和废旧沟塘得到复垦,粮食种植面积增加176亩。
此后两年间,亭湖逐步在全区推广“小田变大田”改革,2022年基本完成改革,6.6万余户农户的36.22万亩承包地,由19.75万块合并成4.08万块,新增高产田4.2万亩以上。
“全区土地逐步走上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对粮食生产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也倒逼我们先行一步,高水平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亭湖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海亚告诉记者,2023年开始,该区继续深化改革,在“土地”上做文章。
亭湖区以家庭农场为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存在粮食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紧张、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且分布不均的问题。对此,该区按照每个项目用地15亩、平均覆盖2万亩服务半径,编制全区区域性粮食生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图,并通过实施“进出平衡”,整合形成7块设施用地用于服务中心建设,最大化挖掘设施农用地的潜能。
近年来,亭湖区农村土地“供不应求”,流转租金持续上涨,个别土地流转交易租金突破1300元/亩。为防范价格过高引发种粮大户弃田毁约行为,该区探索构建土地流转价格合理形成机制,通过科学测算种粮成本和收益确定土地流转价格区间,引导承包农户土地流转价格预期,也让种粮大户吃下“定心丸”。“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探索防止流转费用不合理上涨有效办法。这是对我们亭湖做法的肯定,也增强了我们经营农业的信心。”新兴镇种粮大户袁小秀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农村产权交易额突破2200亿元
2023年,江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单位。截至目前,全省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交易额突破2200亿元,溢价金额超68亿元。
作为农村资源资产流转交易的重要载体,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早在2014年,江苏就逐步建成统一联网、信息互联、资源共享、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把全省所有交易服务聚合到一个平台“一网通管”。在近10年的实践探索中,江苏创造了诸多标志性成果,如第一个创新性发布土地经营权综合价格指数,第一个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农村产权交易网签,第一个启动价格熔断限价机制……
2012年,东海县成立全国首家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探索和实践中,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凸显,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公开透明、数据共享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打破时间、地域限制,消除交易壁垒。
“按照公益性定位、市场化交易、规范化运营的总体要求,我省以县(市、区)为重点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乡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村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点,实行交易服务全免费政策。”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
“经过近10年努力,平台实现一处登记、多处发布、规范流转、科学运作,做到全省范围内信息的互通互认和共享。”江苏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研究会秘书长王晟松介绍,平台已实现实体场所、交易品种、服务对象三个全覆盖。全省112个涉农县(市、区)、1184个乡镇(街道)统一开展交易服务,覆盖了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涉农资金项目等14个交易品种,服务来自全国30个省份的经营主体。
金湖县是全省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改革的标杆,不仅在省内率先开展线上交易,建立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不见面审批系统,在国内首次将区块链技术用于农村经营权抵押贷款,近年来在规范产权交易、活化农村闲置资源上也有诸多创新。
“我们村这块近50亩的地,因高低不平、坑洼多且没有排水,没人愿意承包,一直荒废。后来经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对外招标,成功以每亩325元的价格由村民余春青承包,解决了困扰村干部的一个‘心病’。”金湖县吕良镇新丰村会计马玥感慨地说,这片曾经的“废塘”不仅为村集体每年增收16250元,经过平整改造后还长出大豆、小麦,变成良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