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党媒圆桌 | 一湖之治,折射发展之变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一湖之治折射的是生态文明理念为发展方式变革注入的活力。在参加2023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询问了太湖水质;2023年7月,总书记考察江苏时再次强调,要“把长江和太湖流域等生态环境保护好”;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八百里巢湖要用好,更要保护好、治理好,使之成为合肥这个城市最好的名片;2015年1月、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都对滇池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主持“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开启了筼筜湖的“重生”之路。

太湖、巢湖、滇池、筼筜湖等湖泊治理的实践,正是各地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写照。全国两会期间,新华日报联合福建日报、安徽日报、云南日报,连线与这四个湖泊治理相关的代表委员,分享本地区湖泊治理的好经验,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蒋巍委员:

唱好新时代人水和谐共生“太湖美”

太湖三万六千顷,渺渺茫茫浸天影。乍暖还寒时节,泛舟太湖,粼粼波光中候鸟成群结队觅食,鱼儿悠闲遨游,太湖焕发勃勃生机。

“2023年,太湖水质藻情达到2007年以来最轻水平,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蒋巍用“三新三最”概括过去一年太湖治理“成绩单”——湖体水质实现新改善,指标达到2007年以来最好;蓝藻防控实现新成效,藻情达到2007年以来最轻;流域治理实现新提升,重点断面优Ⅲ比例达到2007年以来最高。

太湖治理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进。2023年,我省出台《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省委常委会每季度专题听取行动方案贯彻落实情况汇报,省政府每月召开一次太湖治理现场推进会,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破立并举,唱响新时代人水和谐共生“太湖美”。蒋巍介绍,江苏深入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全面削减工业污染排放。一方面,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出台《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实施方案》《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大涉磷企业整治力度。对流域20273家涉磷企业按照“规范提升一批、入园进区一批、关停淘汰一批”原则持续深化整治,全面建立“磷账本”“磷清单”。截至2023年底,8987家企业完成“一企一策”整治方案编制,6970家企业完成规范化整治。

控源减污是太湖治理的关键之举。2023年,江苏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49.1万吨/日,累计处理能力达944万吨/日;新改建城镇污水管网493千米,建成污水管网3.2万千米;累计建成生活污水提质增效达标区面积1707平方千米。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83.8%,在太湖一、二级保护区执行全国最严格的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流域46万亩规模以上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基本完成。2023年,流域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超过83.3%,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通过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太湖鱼类物种较‘禁捕’前大幅增加,太湖‘三白’之一的白鱼以及重点保护物种——中国淡水蛏,在全湖主要湖区均有检出。”蒋巍说,太湖流域内鸟类资源增至382种,白鹤、白头鹤、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近年来陆续被发现。

湖西片区是太湖上游最重要的汇水区,也是新一轮太湖治理聚焦的重点区域。江苏组织开展监测溯源,“一河一策”编制水质达标提升方案。一体推进洮滆片区产业转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打造太湖“前置库”“净化池”。出台滆湖长荡湖系统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洮滆片区清退圈圩3.22平方千米,恢复湿地3.59平方千米,滆湖清淤395万立方米。推进洮滆片区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库51个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100亿元。

江苏将太湖治理纳入新一轮部省共建合作协议,持续提升太湖治理水平。2023年实施治太工程488个,完成年度投资238亿元,较往年增加约50亿元。省财政每年安排20亿元作为专项引导资金,累计下达340亿元,支持项目约8000个。此外,创新出台“环基贷”,聚焦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贮处置利用等环境基础能力建设,提供融资支持。2023年为40只绿色债券实施贴息7007万元,累计发放“环保贷”1.21亿元、“环保担”4.05亿元,8个EOD项目进入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库,已获银行授信126.9亿元。

“生态环境部门将紧紧围绕‘实质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前瞻性准备’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紧盯上游重点地区,加大洮滆片区治理力度,严格对照考核工作方案,对太湖主要入湖河流及上游关联骨干河流开展水质提升整治。继续实施生态清淤,优化清淤方式。”蒋巍表示,将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不断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持之以恒将《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各项任务落地落细落实,努力打造全国湖泊治理标杆。

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红枫代表:

擦亮巢湖“名片”

位于巢湖西北岸、总面积达27.6平方公里的十八联圩湿地,草木丰茂,碧水荡漾,飞鸟翩翩。这片号称合肥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的湿地,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近年来,合肥市系统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和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大力推进巢湖治理、保护与修复,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3年,巢湖水质稳定保持Ⅳ类。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改善明显,南淝河水质历史性达到Ⅲ类水平。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形成国内领先的环湖泊湿地群。自2021年至今,巢湖已连续三年基本实现沿湖蓝藻无明显异味。

“从巢湖流域治理来看,围绕‘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新地标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未雨绸缪加强氟化物排放管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红枫表示,要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实现巢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近年来,部分国考、省考地表水断面氟化物出现超标现象或浓度上升趋势。陈红枫表示,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地表水水质月报中,氟化物超标断面数量仅次于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常规因子超标断面数,对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带来挑战。

含氟工业废水来源集中在光伏、半导体等电子工业和电镀、氟化工、玻璃制造、金属冶炼等行业。近年来,随着光伏、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产业快速发展,含氟工业废水逐渐成为地表水环境中氟化物污染的重要来源。随着相关产业规模扩大,向水环境中排放的氟化物总量将不断增加,对水环境承载力形成冲击,可能带来环境与健康风险。

“多措并举加强对涉氟行业含氟废水排放管理、有效降低氟化物排放总量刻不容缓。”陈红枫建议,开展涉氟行业含氟废水排放动态摸底调查与监测,为探索提出氟化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科学确定氟化物排放管理重点提供决策依据。结合涉氟行业分布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开展氟化物加密监测,建立临界超标预警机制,加强对饮用水安全的保障。

她建议,及时修订相关国标,增强标准协同性,避免因标准不协同,造成社会治理效率不够优化、水环境质量改善效果不理想。完善对相关涉氟行业氟化物的排放许可管理,将氟化物纳入总量许可范围,探索逐步实现浓度与总量“双控”。研究推进相关涉氟工业园区和企业污水处理厂排口的氟化物自动监测系统,并实现数据联网,加强监管,推动含氟废水治理提标升级。加强氟化物源头减量替代清洁工艺、氟化物深度处理、含氟污泥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强化科技支撑,实现精准治污。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冯鸿昌代表:

让“高颜值”成就“高素质”

湖面微波粼粼,两岸绿树成荫,摄影爱好者随处可见。春风里,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秀美画卷徐徐铺展。

这里是筼筜湖,厦门人口中的“城市会客厅”。许多个周末,全国人大代表,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冯鸿昌都会带着孩子漫步湖畔,看鱼翔浅底、白鹭翩跹……

1997年来到厦门打拼,冯鸿昌从学徒工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如今的技能大师。他用27年的艰苦奋斗,成就了出彩人生,也见证了筼筜湖的华丽转身。

冯鸿昌听“老厦门”说,曾经,由于修堤围海造田,筼筜湖变成近乎封闭的内湖,厦门全市近半的工业和生活废水都往湖里排,垃圾遍地、蚊蝇滋生、污水横流、鱼虾绝迹,“经过那里都捂着鼻子绕开走”。

面对不断恶化的筼筜湖生态,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二十字方针”,为筼筜湖治理指明了方向。

“20多年前,我来到厦门工作时,筼筜湖的水质已经发生明显改善,鸟儿、鱼儿成群结队,曾经的‘臭水湖’逐渐变成了‘城市绿肺’。”说起筼筜湖的生态蜕变,冯鸿昌感慨万千。

此后,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先后开展了五期综合整治,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经过30多年的持续努力,筼筜湖综合治理实现了从点到面、从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转变。

厦门开展的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工作远不止筼筜湖。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这几年外出学习、调研、考察时,不少外地朋友都聊起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想来走走看看、拍照打卡,感受天蓝、地绿、水清的‘海上花园’。”冯鸿昌说,以筼筜湖为新起点,30多年来,厦门全面推进全域生态修复,助力高质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在冯鸿昌看来,筼筜湖综合治理,彰显厦门生态环境之变,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上走出了关键一步,生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向全世界推介这座“高素质、高颜值”之城。冯鸿昌对此印象深刻、感触颇深:“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呈现互补发展态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具有双重价值。”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港口人”,冯鸿昌也践行着绿色发展理念,参与推进绿色低碳港口建设,助力厦门打造“高素质、高颜值”的国际化一流城市。

“厦门以港立市、因港而兴。在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过程中,厦门港积极贡献绿色力量。”冯鸿昌介绍,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坚持推进绿色智慧港口建设,逐步从过去的“重油污”港口,蝶变为现代化一流绿色港口。

今年两会,冯鸿昌准备提交《关于设立全国“河(湖)长日”的建议》。“1988年3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上提出‘二十字方针’。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厦门市制定《厦门经济特区河湖长制条例》,以法定形式明确每年3月30日为厦门市‘河(湖)长日’。”冯鸿昌建议,把3月30日确定为全国“河(湖)长日”,为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营造更好氛围。

昆明聚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总监潘本芳代表:

重现“五百里滇池”多样美景

初春的昆明暖意融融,滇池海埂大坝上,海鸥翻飞、人潮涌动。春节期间最高时每天有超过20万人次的游客到这里观鸥,欣赏滇池美景,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内生机盎然,笔挺的水杉随风摇曳,成群的鸟儿在水中嬉戏划起道道涟漪,蜿蜒的步道上不乏骑行者、跑步者的矫健身姿……

动静相宜的画面仿若一帧帧天然壁纸,写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唯美故事,折射出滇池保护治理的倾力与成效。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高原明珠。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考察时指出,“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近年来,昆明市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国人大代表、昆明聚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总监潘本芳介绍滇池治理时说:“通过这些年久久为功的努力,滇池保护治理向‘全域联治’‘生态之治’转变,滇池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特别是从2018年以来,全湖水质连续6年保持Ⅳ类。”

上世纪滇池水质不断恶化,自净能力弱,加之滇池流域承载着全市约67%的人口和77%的经济总量,河湖治理与保护的难度可想而知。治理滇池一度成为云南省委、省政府,昆明市委、市政府,乃至全国人民的关注点。昆明通过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进一步提升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效能。

昆明市全面开展滇池流域截污治污,先后实施长虫山、石盆寺等18项面山防洪滞蓄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雨污调蓄池106座,持续推进昆明主城雨污分流改造,最大限度削减入河入湖污染负荷。目前,已完成新建(改建)排水管网约175.52公里,完成庭院小区雨污分流改造5282个,完成263个城中村、997个老旧小区排水管网改造,雨污混接、错接点改造4358个。滇池流域共建成28座城镇水质净化厂,设计处理规模达236万立方米/日。滇池流域内的809个自然村已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生活污水治理率逾90%。

为了综合治理走得更深更实,昆明还加强入湖河道水环境的整治。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建立“四级河长五级治理”体系,明确各级河长812名,编制35条入湖河道“一河一策”整治方案,14条河道创建成为省级“美丽河道”。

近年来,省、市人大常委会及行政主管部门相继修订、制定了一系列滇池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定,为滇池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特别是新修订的《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突出规划引领、空间优化、绿色发展,突出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相统筹,以及滇池面山的保护,推动依法治滇走向纵深化。

河湖保护是系统工程,昆明市聚焦生态系统建设和修复,努力让滇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基地。全市已建成以湿地为主的环滇池生态带6.29万亩,形成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植被覆盖率达81%的湖滨闭合生态带。目前,滇池鱼类恢复至26种,维管束植物增至303种,鸟类增至175种;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线鲃等土著鱼类重现滇池,彩鹮等9种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鸟类在滇池及湖滨活动,直观展现了滇池保护治理的生态价值。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 琼

安徽日报记者 夏胜为

福建日报记者 刘必然

云南日报记者 王琼梅 熊明

责编:周晓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