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退渔还湖,退渔还湿——滆湖,在生态之痛中艰难重生

“围网清退、退渔还湖还湿实施后,水质好了,蓝藻少了,生物资源也在恢复,滆湖这几年生态确实在变好。”3月5日,江苏省滆湖渔管办资环处处长杨连飞对记者说。连日的采访,记者深切感受到滆湖治理和生态修复之“难”,付出沉重代价的滆湖,在生态之痛中艰难重生。

滆湖是太湖重要的生态屏障,自上世纪70年代起,环滆湖官林、和桥、高塍等地利用滆湖水面发展围网养殖业,湖面出现一道道“水上长城”,此外,沿湖粗放过度养殖造成滆湖水质日益恶化,逼近Ⅴ类,形成水底荒漠化,草型湖泊转向藻型湖泊,滆湖水环境问题成为当地近年来发展瓶颈,生态之“痛”倒逼退渔还湖。

网围“清零”、环湖养殖“清零”

在滆湖鲌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一群群鸥鸟正悠闲觅食,记者眼前的滆湖水天一色,美丽的湖景令人难忘。而事实上,滆湖治理之路已经走了20年。滆湖治理之路决绝而艰辛,经过一轮又一轮整治,目前,滆湖网围养殖“清零”、环湖养殖“清零”。

滆湖湖区面积146.78平方公里,分属常州市武进区和无锡宜兴市管辖,其中武进区水域面积达到105.37平方公里。2004年滆湖启动围网整治,2007年,省政府批准实施《滆湖(武进)退田(渔)还湖专项规划》,批复退圩还湖17平方千米,根据省政府指示精神,武进区启动滆湖退渔还湖工程,一期工程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实施,完成开挖土方534万立方米,退田(渔)还湖后,滆湖北部湖区面积扩大2.108平方公里。

不仅退渔还湖,围湖造田也是滆湖生态之“痛”,仅竺山圩面积就达6360亩,1969年开始的围湖造田,50年间形成了3个自然村,宜兴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塑沿湖生态,必须退圩还湖,打造湿地公园,构建太湖生态廊道。在武进,滆湖湖体1500万立方米生态清淤项目实施,首期围绕滆湖备用水源地取水头部淤积严重区进行,清淤量达71万立方米,进一步改善了滆湖水质。

“滆湖从2012年开始实施退渔还湖一期工程,清退滆湖围网养殖和生产捕捞,分2014年和2017年两期,完成滆湖网围清退总面积10877.4亩,累计清退围网养殖户382户,捕捞户206户,捕捞渔船523艘,总投资2.89亿元,至2018年底滆湖完成全部围网清退。”常州市武进区水利局规划建设科科长龚尧告诉记者。

“网围养殖清退后,滆湖实施退渔还湖还湿,解决沿湖高密度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的问题。”龚尧说。按照中央、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要求,2019年至2025年,滆湖全力推动退渔还湖区域水产养殖退养工作,整治范围涉及退渔还湖1.8万亩。作为滆湖水产退渔还湖“主战场”,前黄镇占了1.5万亩,涉及水产养殖户119户。前黄镇30多年前围湖造田,红星村村民曾三星一家承包了100多亩水面,从最早养鱼到后来养螃蟹,每年每亩养鱼蟹收入有三四千元,曾三星一家表态,“把蟹苗捉干净了,赶紧撤出去”,全家人签订了退田还湖承诺书。在前黄镇,2020年12月31日养殖户退渔还湖全部签约,实现滆湖水产养殖“清零”。

针对个别养殖户水环境污染行为,滆湖治理采取了“零容忍”。2021年10月,宜兴市人民法院对和桥镇西锄村港下组养殖户吴某某62亩鱼塘进行了强制腾退,该养殖鱼塘位于太滆南运河两侧,养殖过程中对尾水未采取任何环保措施。2019年西锄村停止发包吴某某拒不交还鱼塘。和桥镇相关领导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滆湖保护线范围内水产养殖池塘退养力度开展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打造滆湖生态圈。截至2021年,按期清退滆湖红线范围内养殖鱼塘2.2万亩。龚尧告诉记者,过去滆湖北片有五百多户养殖户,退渔还湖政策一出,全部“洗脚上岸”。现在环湖养殖池塘大部分已经清退,生态红线区域基本实现了清零,红线外相邻区域也退了一部分。

2023年6月,武进区签发总河长令,要求全区加快实施太湖、滆湖生态清淤,按照三年总体部署,启动太湖生态清淤、滆湖生态清淤及修复一期工程,完成年度清淤任务,确保到2025年完成省下达的清淤任务。到2025年,实现退渔(田)还湖20平方公里,恢复水生植物7.92平方公里。

连片鱼塘“变身”湿地

连片鱼塘建造生态湿地,鱼塘成为动植物的栖息地。碧水清波,鱼鲜蟹肥,滆湖周边乡镇的“未来渔场”令人向往。

宜兴是典型的水网地区,利用“两湖三氿五荡”资源,水产养殖面积一度达到25万亩的历史最高峰,养殖从业人员达7000多户,为丰富市民“菜篮子”、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解决“水产养殖面积过大,养殖尾水影响水环境”问题,宜兴市先后开展了沿太湖3公里缓冲区退渔、滆湖围网撤除及重点区域水产养殖污染整治等专项行动,共退出水产养殖面积逾6.7万亩,退出水产养殖户数1679户,2023年5月底完成连片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任务。

沿滆湖岸线,记者来到南岸高塍镇。“鹏鹞养殖园区从南到北4万亩,这种连片水面体量优势在苏南很少。渔业公司主要养苗种,服务当地养殖苗种及配套滆湖和太湖增殖放流、成鱼养殖。”宜兴市水产畜牧站站长刘颖斐说。

为做好源头治理,从2021年起,园区开始退渔还湖还湿并进行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在总面积1.1万亩的宜兴鹏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态农业园区,连片养殖池塘已改造到位,建成尾水治理过滤坝两座和曝气区、沉淀区。记者看到,园区尾水沉淀区湖光水影美不胜收,成了一个小型湖泊。刘颖斐坦陈,“压力太大,宜兴在太湖西岸、滆湖南岸,2023年池塘改造任务完成后,剩余的是一些零星退养,今年将对全域池塘进行提升改造”。

官林镇位于滆湖上游,“一湖三荡九潭”,269条河网水系,16条入滆湖河道流经辖区。2022年,宜兴沿滆湖3万亩鱼塘全部清退到位,仅官林一个镇退养1.2万亩。鱼塘退养后,滆湖开建一期5520亩生态湿地,成片鱼塘“变身”生态湿地,并被划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都“画”有“S”廊道。而位于官林镇丰义村的百亩养殖基地,将集数字化水产养殖、科研、光伏等功能于一体,解决养殖尾水污染问题的同时,打造“未来渔场”标杆。在完成16条入湖河道清淤的同时,该镇全面构建生态岸带。“农田尾水、养殖尾水原来直排滆湖,有了湿地和生态岸带屏障后,经过几公里‘截污’才能入湖,减轻了滆湖承载压力。”官林镇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至2025年,万亩生态缓冲带将形成东西岸呼应、上下游衔接的生态空间格局,不但是一道天然屏障,也将成为动植物的栖息地。

滆湖周边区域鱼塘生态化改造,有效提升了滆湖水质自净能力。“宜兴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养殖,开展连片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通过在连片鱼塘周围建造生态湿地,过滤养殖污水,打造河蟹、青虾生态养殖为主的产业园,集生产、加工、流通于一体的渔业产业链,水产养殖业将成为宜兴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的有力引擎。”无锡市水产畜牧技术推广中心张宪中说。

打造生态缓冲带

作为太湖生态缓冲“前置库”的滆湖,筑牢太湖上游生态屏障尤为重要。记者从日前省政府举行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成效新闻发布会了解到,2023年,太湖水质藻情达到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太湖取得如此战绩,滆湖立下大功,仅清淤就达395万立方米。

“这些挺水植物,春暖花开的时候最漂亮了,冬季也有一种萧瑟之美。湖面上这么多鸟。”恒源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安全生产部经理王凯兴致勃勃,他是滆湖退渔还湖项目现场负责人。在省重大项目——滆湖退田还湖二期工程暨滆湖近岸带水生态修复项目现场,记者看到,高新片区8000平方米生态缓冲区,已完成主体建设。

“退渔还湖主要打造滆湖生态缓冲带。西太湖塔下片区水生态修复项目在2021年实施完成,退田还湖面积0.84平方公里,水生植物植栽0.38平方公里,这里的水质通过一两年的净化已经达到二类水。”王凯介绍。在塔下片区,记者发现一个个鼓鼓的黑色大包,像小山一样沿湖道边堆垒。王凯介绍,这是一个个庞大的膜袋,里面装的全都是淤泥。

在嘉泽片区退渔还湖项目现场,滆湖恒源生态项目负责人戴梁锋说,这里以前全是鱼塘,他指着忙碌的工地,密密麻麻的管子从湖里面通过来,“这边还有鱼塘,现在要把它退成湖面,这是生态清淤工程的环保绞吸清淤管道,绞泥船通过管道将湖泥打到膜袋里”。记者看到,工地后面巨大的排泥场,将对抽到膜袋里的淤泥,进行晒干、固化、绿化再利用。

滆湖近岸带治理退田还湖二期总面积20平方公里,还湖15平方公里,排泥场5平方公里,栽种水生植物11.7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约46.5亿元,按照滆湖流域综合治理方案,2021年—2025年开展河湖全流域全方位综合治理,将滆湖周边陆域近岸带和湖体治理项目统一规划,实施总面积约580平方公里,共计50个项目,总投资275亿元。

滆湖治理还在继续。2024年,将启动湟里和前黄片区退渔还湖,湟里片区还湖总面积5.28平方公里,其中还湖面积4.33平方公里,恢复水生植物3.74平方公里;前黄片区还湖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其中还湖9.06平方公里,恢复水生植物4.1平方公里。

让鱼鸟水草重归滆湖

“我们在滆湖种苦草,种菱角,还有其他各种水草,改善净化水环境,一般清淤工程完工我们就开始种草。前几年只是区域性的种草,现在大面积种了。”在塔下片区湖岸,记者遇到了种水草的陶中华,鞠师傅和工人们正在做种草前期设施。“先把防鱼的网格挡沉下去,前期草芽种下去,要不鱼会把草芽全吃掉。”陶中华说。

2023年水生生物调查显示,滆湖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生态系统较稳定;采集鉴定浮游植物176种(属),与2021年和2022年相比,浮游藻类种类组成总体较稳定,滆湖2021年—2023年共采集鉴定鱼类与2021年—2022年相比,鱼类采集种类数明显增多,新增采集种类15种,中国淡水蛏等资源的逐渐恢复,表明滆湖生境逐渐改善。

监测显示,近年来滆湖整体水质趋势向好,2019年富营养化指数59.9降到轻度分界线内,2022年持续下降达到59.4。底栖动物从耐污型向较清洁及清洁型转变。2022年共监测到底栖动物20种,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滆湖塔下片区及高速以北等区域,水生植物恢复总面积1.5平方公里。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滆湖塔下及周边片区共记录到鸟类37种835只,斑嘴鸭、黑水鸡为冬季群落优势鸟种。

“滆湖沿岸缓冲带比较少,湖水浊度也相对高一些,原来围网养殖分隔湖面成一块块‘补丁’,滆湖湖区北部沿岸带水生植被恢复明显,芦苇长得茂盛了,但整体水生植被恢复还有待时日,成本很高。”杨连飞担心,根据2023年度滆湖水域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调查,滆湖当前水深下难以满足沉水植物正常生长的需求。而2021—2023年水环境调查数据表明,2023年滆湖透明度、溶解氧、总氮、总磷、氨氮较2021年有所改善,沉积物总氮和总有机碳随时间降低,但总磷随时间升高。总体来说,滆湖透明度还有待提升,如何解决滆湖沉积物再悬浮导致的水质恶化,将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蔚文 文/摄

责编:王建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