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了不起的“她”,闪闪发光绽芳华!“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探访4位女性的奋斗故事

时代向前,女性向上。在第114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们采访4位在不同工作岗位奋斗的女性,了解她们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勇于尝试,展现自我,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在各行各业创造不平凡业绩的故事。

建功新时代——

从航母“女舵手”到乡村“兵书记”

这几天,盱眙县黄花塘镇芦沟社区居民都在分享一个好消息:能同时转运近4000单快件的物流集散中心即将投入使用。这意味着,从塘里捞出来的鲜活小龙虾将更快捷地运送到顾客手中。

一个常住人口仅700多名、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社区,为何要建设如此规模的集散中心?这还要从村里的“兵书记”说起。2021年底,芦沟社区迎来一位新书记。“当了八年兵,还是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第一位女操舵兵,曾驾驶辽宁舰在大洋里劈波斩浪。”人还没到岗,新书记徐玲的故事就传开了。开军舰的书记,能懂这小龙虾养殖,带着咱一起致富吗?社区居民充满疑虑。

18岁就参军入伍的徐玲深知,实干比解释更重要。当时的芦沟社区因快速发展欠下不少外债。到岗后,她挨家挨户走访500多户实住居民,不仅摸清家家户户最紧迫的需求,也逐渐理清社区共同致富发展的思路。原本还在尝试的“虾稻共生”产业在她的大力推动下进入发展“快车道”:不到两年时间,芦沟社区在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基础上,又开创出千亩稻虾共生示范基地及新型合作模式。徐玲还打造出富民直播间,年销售额超500万元。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破百万元。

线上销量上去了,如何保证鲜活的小龙虾更加高效送达?徐玲把敢打硬仗的军人本色带到基层工作中,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后,社区打造了一座电商仓储基地。“这不仅能够整合资源带动更多乡亲们富起来,还能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徐玲说。

“群众奔向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大船’,更要把稳把准舵。”徐玲说,除了继续扩大小龙虾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外,社区今年还将通过现代标准化流水作业,对小龙虾进行前期加工,研发小龙虾预制菜系,开拓居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新渠道。

实现新突破——

探索浩瀚宇宙的“铿锵玫瑰”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千百年来,人们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奥秘,这背后,离不开一代代科研人脚踏实地的努力与付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务委员李婧正是其中之一。

2002年,李婧来到紫金山天文台读研,开始接触太赫兹高灵敏度超导空间探测技术研究。这项工作需要经常拆装和搭建较重的低温实验仪器,有时还要进行野外考察。“像制冷杜瓦设备,连男生也要很吃力才能举起。”李婧笑着回忆。

为了学习当时最先进的氮化铌超导隧道结制备技术,李婧在读博期间留学日本。留学期间,她不分昼夜地待在实验室里是常态。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勤耕不辍,李婧与合作导师完成氮化铌超导隧道结混频器的研制。博士毕业后,李婧选择继续留在紫金山天文台,与同事一起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例千像元大规模阵列超导探测成像系统,实现我国太赫兹阵列成像技术的自主可控。去年,李婧带领团队自主研制的ATE-30太赫兹望远镜系统,随“雪龙”号开展第40次中国南极科考,在南极内陆开展太赫兹天文试观测。

青藏高原上海拔4820米的雪山牧场是何景象?吃住在山里无人区数十日是什么感受?李婧和她的伙伴们对此深有体会。他们在青海推进我国太赫兹波望远镜建设,填补我国亚毫米波天文观测的空白。在这个近50人的团队中,只有李婧一位女性。“当需要拼搏的时候、当需要战斗的时候、当需要冲向那个制高点的时候,女性一样能够冲得上去、扛得下来。”李婧说。

勇闯新领域——

用指尖“讲述”非遗故事

沿横纵对称轴,将布料折上两折用针固定在桌案上,接着稳一稳手,在折角处剪出一条小弧线……初见周祥华,她正在给一件旗袍打版。不到半小时,一件传统旗袍在她手中初露“芳容”。

今年36岁的周祥华是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旗袍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由于家里经营着一间裁缝铺,周祥华的童年里长久回荡着老式踏板缝纫机的嗡鸣,服装设计的火苗开始在她心里升起。

2013年,大学主修服装设计的周祥华开始学习传统旗袍制作工艺。三年学徒生涯,周祥华越学越入迷。在她看来,旗袍不仅是衣服,更承载着历史变迁。而拥有独特地理优势的南京,在旗袍上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周祥华介绍,在历史的不断沉淀中,金陵旗袍制作技艺形成了藏、掩、隐、抑的独特工艺手法,其中雪花扣、叶子扣、菊花扣等传统手工盘扣最有特色。

从选料、量身、裁剪到缝制,做一件旗袍至少需要一个月。旗袍制作人和穿着者需要在各种细节上反复对接磨合。2018年,周祥华在南京长江路上创立自己第一个工作室。去年,她的乾元旗袍搬到秦淮区的熙南里。如今,乾元旗袍不仅承接精美旗袍定制服务,也是传统非遗文化的展示空间。

近年来,周祥华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非遗文化的传承推广中。一有闲暇,她就带着旗袍技艺走进社区、学校,从制作浆糊、做盘扣这些独特技艺讲起,再引入背后的文化故事。让周祥华感到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国潮风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愿意了解背后的历史。周祥华不仅在旗袍设计里融入许多年轻元素,也试图在旗袍作品中展示更多的非遗项目。她正计划着和云锦织造的老师合作,将云锦织在旗袍上,希望通过这些合作让非遗更多地走进大众生活。

创造新价值——

“我就想做个有温度的人”

35日,淮安市清江浦区西安路社区,“520”志愿者爱心联盟的小屋内挤满前来理发的老人。理发师孙秀珍戴着黑框眼镜、穿着红马甲,动作利落,几分钟就为一位老人理好了头发。

“我做理发师30多年,给老人义务理发也30多年了。”55岁的孙秀珍还有另一个身份:西安路社区党委“520”志愿者爱心联盟创始人。

早在1990年,孙秀珍的理发店刚开业不久,一位蓬头垢面的老人拿着几张皱巴巴的纸币问能不能给他理发,让她动了恻隐之心。从那天开始,她做了一个影响自己一生的决定:免费为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理发,有些人不方便到店,就上门服务。“我没想那么多,我就想做个有温度的人、做点有意义的事。”孙秀珍说。

孙秀珍的善举传开后,吸引来不少热心人。2011年,在清江浦区妇联、社区党委倡导下,孙秀珍牵头成立“520”志愿者爱心联盟,每月5日、20日定期开展助老助残关爱服务,常年为特殊家庭学生义务辅导功课。

孙秀珍家的老房子,是志愿者们另一个活动地点,他们将之称为“520”巾帼服装厂。逢年过节时,志愿者们都会用爱心企业捐助的布料,给敬老院的200多位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缝制新衣服、新棉被。

这些年,孙秀珍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志愿活动上,理发反倒成了“副业”。最近,她带着志愿者们忙着清洗爱心人士捐赠的闲置衣物,整理好后挂在淮安市区淮海西路上一家小店内,供有需要的人免费领取。

记者注意到,志愿者团队中,年轻面孔尤其多。孙秀珍介绍,现在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到3000多人,其中大学生有近2000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睿翔 陈明慧 陈珺璐 胡兰兰

责编:陈珺璐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