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早春,休眠了一冬的花枝绽放生机。沿着泰州的大街小巷走走逛逛,望一望凤城河上的光影交错,听一听迎春桥上的车马喧嚣。伴随着婉转悠扬的戏曲声,在人气火爆的老字号尝一碗烫干丝,品一盏福香茶,感受这座幸福之城独有的韵味。
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泰州,曾称赞“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拥有2100多年建城史的泰州,兼融吴楚越之韵,汇聚江淮海之风,自古以来经济富庶、文脉灵动,被誉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
“在文化中追求幸福、在幸福中感受文化”不仅是泰州人的生活态度,更隐含着梅郎故里依水而兴的“发展密码”。泰州以文之韵味、水之灵动扮靓城市画卷,把好生态、好生活变成城市口碑,彰显文化名城的有趣灵魂。近年来,全市持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建设水城一体、形神兼备、古今辉映的文化名城,让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戏韵飘香 擦亮梅郎故里“金名片”
“一树树梅枝掩映风华影,一寸寸梅郎本色赤子心……”2月24日,央视戏曲频道联袂江苏省文旅厅、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元宵特别节目“水韵江苏·梅香泰州”正式上演,原创戏歌《梅兰芳华》闪亮登场,数十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与百余位优秀演员登台献艺,唱不尽梨园子弟对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深情与敬意,向全球观众立体展示了“梅郎故里、戏曲圣地”的文化魅力。
130年前,梅兰芳的诞生点亮了泰州群星璀璨的人文星空,自此,泰州又多了一个响亮的称号:梅兰芳家乡。走进三面环水、绿树成荫的梅园,在“四绝”之一的梅亭东侧,坐落着一尊汉白玉大师坐像,气定神闲,优雅地注视着游人。如今,每天都有戏迷在梅园一角表演梅兰芳的经典名剧,他的艺术品格与人文精神在泰州大地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2024年是泰州梅兰芳文化标识打造关键之年,恰逢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泰州以此为节点,加强梅兰芳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以规划为引领,以行动促发展,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梅兰芳文化,擦亮“梅兰芳故里”城市文化品牌,着力把泰州建设成全国戏曲艺术演出中心、交流中心、研究中心和传播中心。
扇舞、云步、蹲身……舞台上,经典京剧《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形象被青年表演者刻画得栩栩如生。近年来,泰州“梅兰芳故里”品牌节庆盛名远播,连续举办15届中国泰州梅兰芳艺术节,开展“百梅争艳”戏曲汇活动,评选两届泰州“梅兰芳艺术奖”。三年来,100多位“梅花奖”得主亮相泰州舞台。为唱响梅腔京韵,提升文化品牌支撑力,泰州正形成一个中心、一支剧团、一所学院、一个场馆、一条特色街、一批特色学校的“六个一”工作布局。
精妙绝伦的《天女散花》拉开大幕,令人叹为观止的“长绸舞”惊艳登场。2023年12月1日,“梅澜芳华”泰州梅兰芳京剧团首场演出在泰州市文化馆民众剧场成功举行。数米长的彩绸似片片花瓣,在演员手中翩然起舞,配以唱腔、曲牌,宛若飞仙降临,悦耳动听、顾盼生辉,把梅派艺术之美彰显到极致。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梅兰芳文化艺术传承创新。泰州梅兰芳艺术中心、泰州梅兰芳京剧团的成立,是彰显“梅兰芳故里”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在泰州梅兰芳京剧团,常态化开展“梅澜芳华”系列演出,以“名角”推“名剧”,以“名剧”塑“名团”。
文化传承离不开人才梯队的培育。泰州学院加速筹建梅兰芳戏剧学院,一批批戏曲文化特色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建设……泰州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建立“梅兰芳京剧团京剧传承实践基地”,让戏曲文化在泰州大地“活”起来、“传”下去。
1930年,梅兰芳在美国登台,鹂声婉转、水袖善舞,一招一式、一颦一笑,观众无不为之倾倒。他不仅让京剧走出国门,更让京剧艺术跻身世界戏剧之林。
为了增强戏曲文化吸引力,泰州推动梅兰芳京剧团创排“梅兰芳”主题大戏三部曲,复排《贵妃醉酒》《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梅派经典折子戏,赴美国开展交流演出。今年还将举办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积极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梅兰芳纪念馆、国家京剧院等联合举办的梅兰芳文化传承主题展览、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与梅兰芳纪念馆联合举办“梅兰芳研究青年学者研讨会”“艺术劳动者梅兰芳——梅兰芳主题当代美术创作作品”全国巡展活动,提高泰州“梅兰芳故里”在梅兰芳文化传承发展方面的全国乃至世界显示度。
优质的文化平台是戏曲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泰州在梅兰芳艺术的当代传播上“大有文章”,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借助bilibili、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围绕泰州“梅”主题活动、精品剧目,推出跨界体验、国际传播的“刷屏”作品,扩大“梅郎故里、戏曲圣地”海外影响力,在宣扬国粹、促进中外人文经济交流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守正创新 奏响文旅融合“交响曲”
在历史长河中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泰州这座城市的“根和魂”。泰州充分深挖江海文化、革命文化、盐税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富矿”,于守正创新中激发历史文化的不竭生命力,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百年前,泰州的早茶店里热闹非凡,方桌上摆满茶水点心,商人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洽谈粮食业务,了解外埠粮食行情……走进国内第一家系统展示早茶文化的专业博物馆——泰州早茶博物馆,一组大型铜雕生动还原了“米粮涨落通城事,一碗清茶广胜居”的盛况。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泰州早茶”的烟火味道和市井气息,既是百姓日用,也是文化表达。今年1月末,“打造中国泰州早茶‘地标之都’”入选第一批江苏人文经济入库案例。近年来,泰州不断做精“泰州早茶”品牌,逐渐形成以“泰州早茶”为主体,以“乐游泰州”“乐学泰州”为主打的城市IP。
泰州不断创新研发、丰富早茶种类,150多个早茶品种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慕名前来。秧草包、马兰头烧卖、黑芝麻糖包等新品广受各地老饕喜爱。由老字号古月楼饭店创新推出的蔬菜汤包,更是成功申请到国家专利。
“制作时,先用薄形方刀将豆干横劈15至18层薄片,这种横劈的功夫泰州人称之为‘剽’……”泰州在全国率先研制发布“泰州早茶”系列标准,目前已研制发布早茶标准16个,不断巩固传承创新成果。
“干丝的粗细均匀一定要掌握好,既不能片得薄,切粗了;也不能片得粗,切薄了。”去年12月,“泰州早茶”进课堂开班仪式在泰州技师学院举行,中式烹饪高级技师、技师学院特聘烹饪专业教师王学桂现场指导学生剽制干丝。这标志着泰州早茶首次融入专业教学体系,通过不断加强与高校合作,培养更多早茶技艺青年人才。
鱼跃湖上,果甜花香,“三分土地七分水”的垛田地貌,孕育出独具韵味的垛田农民画。农民画艺术家们借鲜明的色彩、流畅的线条记录乡土生活、表达美好期待,以“老元素”描绘“新时代”。
在兴化市垛田街道90后农民画画家解善彪眼中,这项艺术源于垛田民间艺人对生活的诚挚热爱。2018年以来,他带领团队为美丽乡村创作了2000余幅作品,并于去年获评江苏“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称号。“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志在乡间、永远向前,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助力乡村振兴,让垛田农民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近年来,拥有“双遗产”名片的兴化市垛田街道致力于民间艺术的宣传推广,精心打造“四室一厅一讲堂”,通过专家授课和“乡土人才”结对子等形式,扩大传承创新队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单”:拥有省级乡土人才10人,全国乡村工匠1人,业余爱好者100多人,创作作品逾千幅;成功举办五届全国性农民画大赛,为全国农民画爱好者提供高水准展示交流平台;“以画为媒 传播垛田文化”入选首批100个“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
十里溱湖,千舟齐发;飞篙走桨,弄潮击浪。铿锵的锣鼓声响彻天地,身着彩衣“战袍”的选手昂立船上、齐声呐喊,使出浑身力气舞动竹篙,在湖中点缀出千朵万朵白色浪花,洋溢着冲天豪情,引发现场万名观众阵阵惊呼。
由南宋相沿至今的溱潼会船,有着“世界最大的水上庙会”的美誉,作为国内保存最完整、最具生态特质的水上庙会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如今,泰州把会船节办成了文化会,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品牌盛事、招商引资的经贸集会。
去年,泰州姜堰溱潼会船节系列活动以“天下会船数溱潼”为主题,共分为“旅游+节庆”“旅游+经贸”“旅游+康养”“旅游+文化”四大类,涵盖万朵古山茶观赏节、会船节经贸洽谈会、溱湖湿地音乐节等活动,以文化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共享的“狂欢节”。
以“节”为媒,激活文旅融合一池春水。以泰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为引领,全市不断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让游客切身感受到“尘世间的幸福极多”。溱潼会船节、千垛菜花旅游节等重点节庆活动驰名中外,泰州早茶集市、大赛系列活动人气爆棚。古山茶观赏节、华侨城亲水节、“溱湖八鲜”美食节、乡村春晚……唱响“春看繁华、夏玩三水、秋品美食、冬看好戏”的幸福文旅“四季歌”。
龙年春节期间,中外游客“跟着‘爷叔’游泰州,接好运过大年”,于民俗体验、非遗表演、庙会灯会、惠民展演等精彩活动中亲身体验“幸福水天堂”的魅力。春节8天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602万人次,旅游收入43.4亿元,较2023年同期分别上升66%、75%。
提炼优秀文化精髓、塑造历史文化标识、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泰州正让“文化基因”真正融入“城市血脉”,让优秀传统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
文以业彰 打造文产发展“幸福地”
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激活文化。2023年,泰州特色文化产业营业收入373.23亿元,特色文化产业增加值146.80亿元。其中,乐器产业增加值14.95亿元,文娱装备产业增加值68.78亿元,舞台装备产业增加值10.12亿元……在泰州这片土地上,人文与经济相互激荡、彼此生发,文化“软实力”正逐渐转型升级为经济“硬实力”。
漫步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黄桥镇,鼻尖满溢着刚出炉的黄桥烧饼香气,耳畔回荡着小提琴悦耳的旋律。
以文兴业,目前遍布全国各地的黄桥烧饼实体店近千家,从业人员达6000人,行业的年销售总额已突破6亿元,其中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的企业有31家,由省级非遗技艺演变出当地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以业促文,作为全球最大的提琴生产基地,黄桥镇注重“凤灵琴韵”,深入挖掘提琴文化内涵,精心打造“琴韵小镇”,成功入选全省首批25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连续7年成为“6·21”国际乐器演奏日的主会场,不断放大古镇的品牌效应。
从“网红美食”到“早茶经济”,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泰州全市早茶餐饮店达5300余家,从业人员达15万人,企业收入近60亿元。泰州专门成立早茶集团,作为泰州早茶的“首席推荐官”聚力打造品牌效应,先后举办中国泰州早茶大赛、峰会等各类重大活动20余次,携泰州早茶走进北、上、广、深等各大城市举办20余场市级招商引资和文旅推介活动,覆盖300余家优质企事业单位,促进项目投融资签约16亿元,泰州早茶已成为一张展现城市形象、助力招商引资聚才的重要名片。
逛非遗集市,观探店直播,看面点大赛……2023年10月,第三届中国泰州早茶产业发展大会活动精彩纷呈。众多行业内专家学者就“早茶文化”“泰州早茶人才培养”等议题现场“把脉”,破解早茶企业发展痛点、难点。“美食是当今旅游的重要元素,很多人因为一道美食记住一个地方,爱上一座城市。此次大会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向市民游客推出一批美味佳肴,带动泰州早茶产业发展。”泰州市早茶集团负责人表示。
“莫问当时歌舞地,暮云愁锁绿芜长”。500多年前,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思想,文化名人、文化机构、文化现象汇聚于歌舞巷,让这条寻常巷陌充盈着“百姓日用”的尘世生活气息,被明崇祯《泰州志》列为泰州名巷之首。2023年,泰州广电将尘封已久的老地名重新擦亮,创立自主文创品牌“歌舞巷”。遵循“不仅有戏,而且有生活……”的理念,构建“演、评、谈、娱、购”五位一体运营机制,以做靓文创产业满足百姓日常之需。
从老地名的“种子”生发出一个融媒品牌,成长为响当当的城市文化符号。目前,“歌舞巷”品牌从“泰州大剧院”微信公众号子栏目发展为独立公众号,再发展为自主文创品牌,8个月实现“三连跳”,拥有了11家实体店,不仅是助力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也是推介“幸福泰州”特色文化和新时代生活美学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泰州市文创园依托文创大厦的载体,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有效激发活力。仅仅三年时间,文创大厦入驻企业数就从100余家增加到442家,随着中电建、良药电商等企业相继落户,大型户外音乐节——超导音乐嘉年华成功演出,文创大厦的实力和影响力迅速提升,一方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正在泰州东部新城加快形成,与年轻人一起“磁场”共振。
在泰州城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实木展示柜内,一个个服装华丽、造型别致的“梅郎故里”戏剧娃娃令人目不暇接。该系列以梅派京剧人物梅兰芳扮相为原型,采用现代数码技术优化传统制作工艺,涵盖诸多京剧中的经典人物。
“作为土生土长的泰州人,一直想打造家乡的文化IP,因为泰州是梅兰芳先生的故乡,便以此作为娃娃的原型。”公司总经理刘克滨表示,将泰州地标景色与梅兰芳舞台造型结合,通过中国写意语言的表达进行创作。“梅郎故里”系列文创产品曾亮相第三届江苏(南京)版权贸易博览会现场,为该公司赢得了很多合作机会。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为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壮大经营主体提供有力支撑。《泰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加强对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发展方向的投入,着力将戏曲文化、水文化、吉祥文化、长江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和戏曲音乐艺术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将泰州建设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基地。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泰州正以“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彰显江海文化的底蕴和自信,努力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