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有你,中国UP | 卢建英:传播苏绣文化,“只要想学,来了我就教!”

编者按

2024年全国两会进行时,一个昂扬向上的奋进中国正在展现勃勃生机。这昂扬向上,来自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坚定信心;这勃勃生机,凝聚起满怀豪情、奋发有为的强大底气。

信心与底气背后,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特别策划推出“有你,中国UP”系列融媒报道,将镜头对准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优秀中华儿女——他们的模样,就是中国的模样。


苏州的春天总是令人心驰神往。古桥边,小巷深深,行走于静谧的弄堂里,身上渐有暖意。一架绣绷、一缕丝线、一枚钢针,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正在工作室中飞针走线,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让一个个东方故事绽放于指尖。

卢建英为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用户题字“有你 中国UP”。

未来将发力“传统文化的年轻表达”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当时我正在制作新作品《桃花太平鸟图》,一抬头正好迎上了总书记温暖的目光。”回忆起那个瞬间,卢建英依旧激动不已,“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深研苏绣的决心。我绣仿古画已经36年了,未来还会创作新的题材,比如结合年轻人的审美,让苏绣成为年轻人的表达方式之一。”

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苏绣发展到当下已是结合了古典记忆和现代文明的综合体,年轻人们回归刺绣队伍,刺绣大师成立工作室,开辟“将艺术生活化”的全新领域。卢建英告诉记者,她打算在传统刺绣纹样中加入年轻人的审美和思想,开发更多的日常用品,延伸到穿、戴、用等方面,让苏绣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走进千家万户。

从最出色绣娘到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苏绣中的八成产品来自镇湖。卢建英便出生在这个苏绣之乡,七八岁时跟着母亲学习刺绣技艺,练习苏绣中最具代表性的《猫》,13岁便成为镇上绣猫最出色的绣娘之一。

18岁的卢建英偶然有一次看见前辈在绣仿古画,被色泽艳丽,又不失水墨清韵的绣品深深吸引,“这个仿古画太好看了,以后我也想绣这些古画!”心动念起,卢建英此后正式投身仿古画苏绣,创作的第一件作品是南宋刘松年的《罗汉图》。

卢建英绣制作品《罗汉图》。

以针代笔,以线代色。与普通刺绣相比,绣仿古画耗时长,这对于毫无美术功底的卢建英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时的卢建英买来大量的古书画册和书籍,深刻钻研人物的骨骼、植物花卉的脉络……为了还原画作的真实意境,卢建英每每取一张古画都会仔细观察,与古人展开一段跨时空对话,揣摩画家的心境与笔墨意蕴。

卢建英正在绣制作品。

一片花瓣在画家手里不过一笔时间,但对于绣娘来说,手工底稿不光要准确无误地勾勒出原稿的轮廓,还要标画出丝线的走向。为了表达光影明暗,一种颜色要准备由深到浅的数十种颜色的丝线,选好的丝线还要进一步劈丝,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无疑是对画功与技法的双重考验。多年来,卢建英绣制了众多名家画作,已有上百件作品被美术馆收藏,成为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开办传习所,致力于传播苏绣文化

苏绣拥有2500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静静流淌着千年江南的柳暗花明。银针与金线缱绻于布上,十指绣春风,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卷。在方寸间绽放的东方美学,即使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2017年,卢建英在姑苏区平江路卫道观前开办“观绣园”传习所,让全国各地的传统手艺爱好者能接触到苏绣,“只要想学,来了我就教!”现在,卢建英每周都会走进当地小学,让那里的孩子体验,每次她都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卢建英女儿潘乃舒正在绣制中的作品《龙》。

如今,卢建英的女儿也接过绣花针,投身于苏绣的传承与创新之中,绘制更多的素材和题材,努力传递非遗的生活温度,让更多人了解苏绣、爱上苏绣。

策划:潘青松 杜雪艳

采写:吴盈青

视频:高鑫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