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鼓足干劲 勇挑大梁|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这为我省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路径指引。

【部门作为】

全国人大代表、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兼省铁路办主任吴永宏:

公铁水空齐发力,激发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为江苏交通服务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围绕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推动公铁水空齐头并进,为激发经济动能、畅通要素流动、厚植民生福祉、缩小区域城乡差距贡献交通力量。

一是积极扩大交通有效投资。立足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着眼2025年苏南地区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苏中苏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加快推进苏南地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苏中苏北地区以高铁、干线公路、过江通道、综合交通枢纽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确保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00亿元,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以基础设施改建、扩建为主攻方向,努力提升综合交通网络效能。将新增高速公路28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建成龙潭过江通道,确保沪苏湖铁路江苏段高品质建成,盐泰锡常宜铁路和南京北站枢纽工程开工。积极推进南京禄口机场三期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投运徐州观音机场T1航站楼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宁淮城际铁路、沪苏通铁路二期、潍宿高铁、上元门过江通道等项目建设。加快常泰长江大桥、张靖皋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海太长江隧道等过江通道建设。

二是全面推进“水运江苏”建设。持续加大内河航道网建设力度。全线开工京杭运河苏南段“三改二”项目以及金宝航线淮安段、德胜河航道整治等工程,加快宿连航道、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等项目建设,建成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通扬线高邮段。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再精准确定一批“小快灵”通港达园专支线航道项目,开工建设顺堤河等项目。

统筹推动沿江沿海港口转型发展。推动沿江沿海港口更好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促进各大港区错位经营、特色发展。沿海港口巩固拓展以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海港为支撑的亚欧陆海联运出海口,打造以苏州港、南通港为支撑的上海组合港北翼,支持建设盐城港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沿江港口支持苏州港打造集装箱干线港,提升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能级;内河港口重点加快淮安、徐州、无锡、宿迁、苏州、盐城等内河港口的集装箱作业区建设。

积极构建现代化水运物流体系。国际海运方面,加快近远洋航线的开辟,稳定运行东南亚航线,提升日韩航线品质,不断提高航线通达度和覆盖率。内河集装箱运输方面,培育内河集装箱精品航线,推动内河集装箱航线向安徽、河南、山东、浙江等周边省份的内河水网延伸,全省内河集装箱运量超过160万标箱。多式联运方面,加快建设一批多式联运货运枢纽项目,完善多式联运通道布局,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打造一批开行频次高、服务品质优、运输时效强、全程可跟踪、品牌影响大的多式联运精品线路。提升多式联运信息化水平,做强江苏铁水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功能。

龙潭长江大桥建设目前进入关键施工阶段,预计今年将建成。大桥建成后,对策应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省交建局供图)

【地方实践】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推窗见景”,向更深处“融”

三月的长三角,春日初暖时。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释放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发展讯息,在众多热点关键词中,长三角拥有不少“高光时刻”。

长三角之于中国,是一扇“窗”,示范区率先“推窗见景”。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次年11月,地跨沪苏浙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由此全面进入“施工期”。

全国首部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水乡客厅标志性工程方厅水院开工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揭牌……近日召开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事会上传出消息:4年多来,示范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累计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推进145个重点项目建设,“一厅三片”重点区域实质性开发;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集聚64家主体,为示范区建设赋能。

示范区拔节生长的每一步,都饱含党中央的殷切期待。去年11月30日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其中点明:要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完善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土地、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加快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长三角”又一次被点名。而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示范区如何向纵深推进?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示范区建设五周年。关键之年要有关键之策,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张忠伟表示,示范区将进一步深化前期制度创新成果,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改革创新,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将制度创新效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努力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蹚出新路、形成示范。

翻开初步形成的2024年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调度清单,151个拟纳入调度重大建设项目在列。时间进度条往后推,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每个节点都很“有料”——6月,华为研发中心将启用;9月,西岑水质净水厂将投用;水乡客厅功能形象逐步呈现,年内实现上海和江苏区域建筑以及三座步行连廊完工;苏州南站科创新城站城一体的高铁小镇加快形成,年底交通枢纽工程将建成启用。

视线看向“两区一县”,一份年度重点项目计划新鲜出炉。比如,吴江将加快推进通苏嘉甬、水乡旅游线、如通苏湖等项目;深化共建同里区域能源互联网示范区;推进盛家厍城市更新、盛泽印染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推进丝绸中专异地新建、青云中学改扩建,加快建设费孝通江村学院、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游客集散中心。

“我们将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锚定‘四个统筹’重大要求和‘一田三新’战略定位,全面落实一体化发展和示范区新三年行动计划,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接续奋斗,深化沪苏同城和江浙联动,主动贡献长板、加快补齐短板,协力推动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吴江区发改委副主任吴志祥说。

【一线脉动】

省委驻涟水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员、涟水县高沟镇大胡村第一书记陈锴:

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发展不平衡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工作而言,要解决一系列发展不平衡问题。”省委驻涟水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员、涟水县高沟镇大胡村第一书记陈锴说,“两年前来到涟水,驻村后四处走访,思考一个多月,确定了工作方向。我和工作队同事明确年度帮促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与城镇、经济、产业、交通等领域发展规划的衔接,引导农村公路与旅游、产业、文化融合发展,力促整体协同推进。”

围绕“特色产业”主题,根据“一村一策”定位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先后协调资金400万元在大胡村谋划新建40余亩高标准农业大棚,发展高效农业,推动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突破传统产业模式,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陈锴带领村“两委”成立专门项目推进组,充分利用民房楼顶等闲置场地建设发展光伏产业,实现空闲资源的有效利用,协调投入资金160万元,打造4400平方米的大胡光伏小区,目前年均发电量达60万千瓦时,为村集体年均增收23.5万元。

围绕“电商物流”主题,利用村委会场地、现有工作人员等资源,积极推进构建基础农村物流网络,建立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通过在村委会空闲场地建立物流存储区域,并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对邮件快递进行管理,有力发展了乡村邮件快件寄递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同时方便了村里的捆蹄、鸡糕、芦笋、大米等土特产外销。目前,涟水县在372个村委会建立了农村物流村级服务点,村级服务点行政村覆盖率100%,有效构建了基础农村物流网络。

围绕“人居环境”主题,针对大胡村部分道路无排水管无路灯、村民休闲无健身场所等问题,主动沟通协调,为村西小区60余户村民家门前道路铺设下水管道、解决了下雨道路积水行走不便的问题。在村公共区域修建健身广场、文化舞台,新装电子大屏,架设路灯,为村民营造舒适便利的生活居住环境。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陈锴表示,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投入和技术改造,改变农村加工企业小散差的现状,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强技术研发,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加强对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塑造,提升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积极搭建人才要素向乡村流动的桥梁,充分发挥人才带动作用,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乡村振兴提供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着力扶持返乡下乡创业榜样,促进创业榜样与返乡下乡人员的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激发人才创业热情。

三是积极寻求各方支持,大力实施产业帮促、交通帮促、教育帮促、医疗帮促、消费帮促,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专家声音】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程俊杰: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这就要求进一步强化“全国一盘棋”理念,从战略全局出发,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内在逻辑上的耦合性。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本质上是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不仅需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而且还需要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创新协同有序,要因地制宜,避免一哄而上、泡沫化,以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筑牢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

联动推进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转型。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加快推动构建区域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创新转化,加快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等载体建设,发挥好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成果转移转化枢纽作用。围绕长江经济带构建布局国内价值链,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创新先行段示范段,培育壮大“链主”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作用。

持续加强省内及与其他重点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常态化、全方位、多渠道区域产业发展合作机制,强化省级层面统筹协调,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强南北结对帮扶和产业链合作,深化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建立省市国有企业联动发展机制、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差异化保障与利益共享机制。聚焦“1650”产业体系,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打造特色创新集群,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智能制造普及率。优化招商引资理念政策,鼓励探索多种形式双向“飞地经济”模式,包括利用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等方式设立“反向飞地”。

有序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这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微观本质和前提条件。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培育区域性要素市场,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降低经营主体的交易成本,促进各种要素资源向优质载体集中,服务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聚焦重点产业,加大高层次产业人才、招商人才精准引进力度,注重对团队的招引,探索建立“人才飞地”和“离岸人才中心”,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水平。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围绕强化功能、提升连接,统筹加快智能算力、边缘计算等算力设施布局,体系化推进5G、千兆光网规模部署,打造特色行业数据中心,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构建国土空间开发引导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用地分级分类保障,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优先盘活园区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多规合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梅剑飞 王建朋

统筹 陈炳山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