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海上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之一。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胡震告诉记者,今年全国两会他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深海装备领域基础研究建议》的提案,旨在助力我国海洋科技基础研究有序推进。

“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台潜水器累计下潜超过1100次,近三年全球一半以上的载人深潜任务由它们完成……今年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这份振奋人心的成绩单,令深海科技领域备受大众关注。在建设强大的深海装备谱系的同时,加强基础研究迫在眉睫。作为“奋斗者”号潜水器副总设计师,胡震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对深海领域的基础理论、基础材料、基础原理等方面的积累相对不足,开发新概念、新原理装备缺少基础技术的支撑。“这就加大了进一步研发性能和功能更加强大装备的难度。”
大国重器和尖端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离不开基础研究的创新动力。就此,胡震建议应通过系统梳理、溯源求真逐步形成基础研究方向,夯实我国深海装备研发的基石,助力我国引领世界深海装备技术发展。“深海装备领域目前形成六大基础研究方向:深海装备总体方向、材料方向、通信导航方向、动力能源方向、环境感知方向、控制技术方向。”胡震认为,相关部门可从以上六个方向着手,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进而促进原始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深海技术与深海装备,是支撑深海安全保障、深海资源开发、深海科学研究三大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底盘”。胡震在调研走访中了解到,我国海洋科技领域依然存在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衔接不足等问题,他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任务部署的衔接。“针对目前一些高校在海洋研究方面转化率低的情况,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顶层策划,做到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之间的统筹布局。”
向海图强,驶向深蓝的梦想正在绽放。在科研项目管理上,胡震建议应组织专家对技术研发的前端基础研究需求进行充分论证,优化评审和审计流程,对确定有价值的研究方向进行持续支持,切实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基础研究有序推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