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平遥古城,在这座“活着的古城”中触摸历史、寻访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考察调研中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新华日报携手山西日报、湖南日报、云南日报、陕西日报,联动推出“古城保护”主题报道,通过五省代表委员的声音,向社会传达各地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积极信号,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王学锋:
在南京看得见来处、望得见未来


□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
在南京看得见来处、望得见未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街巷里流淌着老时光。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学锋说:“我们一定会更加重视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走在南京老城内,人们能看到诸多不同年代和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这得益于江苏名城保护相关顶层设计出台的时间早、内容全。早在2002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颁布施行《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南京也于2005年构建“五类三级”保护框架体系,坚持“能保则保、应保尽保”,囊括物质和非物质、文物和非文物、地上和地下的人文自然资源,全方位保住南京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文化遗产和重要建设成果。
老城保护更新的典型案例,成为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如南京市小西湖(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扬州市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
“延续城乡历史文脉,重在保护、贵在传承。”王学锋认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需要强化和提升的方面。她建议,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共享和共同保护,鼓励各方主体参与保护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水平。
【链接】
南京老城,指明城墙范围内,以护城河(湖)对岸为界,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的地区。南京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政协委员石磊:
人城并重推动凤凰古城可持续发展


□ 湖南日报记者 郭宸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去过凤凰古城写生,古朴的建筑、和谐的氛围都深深打动着我。”谈起凤凰古城,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石磊的思绪回到了30多年前。
石磊介绍,凤凰古城有明清时代特色民居120多栋,各种庙祠馆阁30多座,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保护需要遵循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石磊说,凤凰古城以其人地相宜的街巷肌理、具有吊脚楼特色的明清建筑、多民族交融的民俗风情,打造了靓丽的文化名片,吸引着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为守护一江碧水,还原生态“本色”,近年来凤凰县实施古城“去蓝行动”、沱江河清淤工程、“青山抱古城”等项目,开展沱江岸线的综合整治和古城特色民居、传统建筑、历史街巷的风貌整治,民房上的蓝色钢架棚全面拆除,古城风貌得到恢复。
人因城聚,城以人兴。石磊认为,古城的保护除了注重“形”以外,更多应关注古城的文化,关注生活在古城中的人群。石磊表示,在进行古城保护的同时,也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古城居民的生活条件。
【链接】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2006年,凤凰古城堡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人大代表辛琰:
将平遥古城建成国际知名文旅目的地


□ 山西日报记者 李炼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平遥中国年”总会在平遥古城如约而至,这是中国首家全球中华春节文化符号推广基地。2024年春节假期期间,平遥古城共接待游客63万人次,同比增长131.75%。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山西省委会副主委、晋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辛琰说:“平遥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好千年古城作为重大任务,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探索出了多赢发展新模式,成为全省旅游门户、全国旅游热地。”
在保护古城本体上,平遥每年实施一批文物修缮工程,率先完成了20处国保单位数字化保护,传统院落保护荣获“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在保护古城风貌上,全面开展古城“立面、街面、天面”整治,留住了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在保护古城周边环境上,古城东边、南边断流多年的河流蓄水量化,城北、城东的道路拓宽提质,漫步古城,人在城中、城在景中。
古城是平遥最大的“金字招牌”。辛琰代表说,“到山西必到平遥古城,一城载古今,一步阅千年。”
【链接】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距今有2800多年历史,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保存最完整、功能最完善、人居最活跃的“活态”古县城。城墙周长6公里,有城门6座、敌楼72座、垛口3000个,古城占地2.25平方公里。
全国人大代表陈真永:
稳固提升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效应


□ 云南日报记者 秦蒙琳
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大理古城,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大理古城的保护和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全国人大代表,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长陈真永表示,自2022年新修订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大理古城的保护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此后,随着《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的评估和修编,更进一步推进了大理古城保护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进程。
如今的大理古城,街道、旅游设施、排洪截污、消防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提升,打造了“一街一品”特色绿化景观,成功创建大理古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与此同时,统一对古城保护核心区临街商铺立面风貌进行规范提升,对古城内保存较好、具有建筑文化、历史、工艺科研价值的传统院落进行活化利用。恢复街区风貌,保留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风貌和深厚文化底蕴,构建风格浓郁的大理民居建筑艺术文化走廊。
陈真永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大理古城保护管理力度,重点保护古民居院落、古树名木和历史街区,着力打造历史文化体验核心区。持续深挖大理古城人文历史要素,加快建设一批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古城博物馆群落,将文化创意、成果转换、体验应用与产业发展有效融合。持续开展古城风貌整治,用五年时间分步完成古城第五立面整治工作。
【链接】
大理古城始建于公元764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古城坐落于大理坝子中部,背靠苍山,面临洱海,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独特景观。
全国人大代表杨宗科:
保护长安遗址,传承历史文脉


□ 陕西日报记者 苗雨蒙
泱泱大汉,巍巍长安。规划面积75.02平方公里的陕西汉长安城遗址规模宏大、遗存丰富,文化资源密集,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汉长安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宗科说:“汉长安城遗址区具有遗产保护及文化延续的双重属性,既牵连着千年文脉,又维系着后世传承,重要性毋庸置疑。”杨宗科表示,近年来,省市区立足实际,统筹各方力量,大力推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2022年,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政府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联席会议召开,会上签订的《部省合作共建协议》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联席会议以来,《部省合作共建协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正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汉长安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把汉长安城遗址传承好、守护好、利用好,可以让更多的人从这里找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与魂,为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文脉传承提供坚强支撑。”杨宗科说。
【链接】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在西汉200多年历史中,这座城市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