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有月薪超万元岗位,他为何钟情月薪4000元

交汇点讯 3月11日,记者联系上张伟(化名)时,他刚从合肥高铁站下车。这两天,张伟要在合肥参加两场面试——一场是某ETC设备及安装公司的安装服务岗位,另一场是一家银行的储蓄卡高端客户理财基金管理和咨询岗位,起薪都是每月4000元。张伟学的是工程造价专业,两个岗位专业都不对口,但他说目前只想先找份工作。

去年6月大学毕业,至今没有工作,张伟确实急了。

记者认识张伟是在一周前南京工程学院的两场校园招聘会上。在体育馆拥挤的求职人潮中,戴着斯文眼镜,高大英俊的张伟很显眼。采访时他的第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不是这所学校的,想来南京找工作,南京工程学院跟我的学校档次接近,就来碰碰运气。记者陪着他现场一圈转下来,发现招聘工程造价的企业并不多。张伟勉强投了5家专业需求相近的企业后有点沮丧——其中两家明确告知不要往届生,还有三家招聘负责人看了简历后并没有像对其他应聘者那样进一步询问,只是让他回去等通知。

参加完南京工程学院的招聘后,张伟就马不停蹄回老家淮安参加当地招聘会,同时在网上海投简历,求职范围从原来的淮安、苏南,扩大到江苏周边。合肥两家企业是仅有的目前发来面试邀请的企业,因此他决定去看看。

其实张伟并不是没有就业机会,只是他不敢想。

张伟的父亲是淮安当地有名的油漆师傅,每月收入在1.2万元左右,当年选择工程造价专业就是父亲的主意。经常与各大建筑工头打交道,父亲觉得工程造价师职业受人尊重收入也不低。没想到国内房地产市场风云变幻,这几年市场上对工程造价的需求也急剧减少,但父亲的油漆活并没有减少,工资还一年比一年高,张伟曾提出跟父亲学油漆手艺,但被严词拒绝:“我供你读了那么多年书,回头你跟我这个小学文凭的老爹干一样的活,你让我怎么在亲戚面前抬起头来!”从此张伟再也不敢提学做油漆的事儿。在父亲看来,儿子上了大学就应该干坐办公室的活,哪怕每月4000元也体面。

“做油漆工不丢人,我想独立,有了挣钱能力再考虑下一步,但父母不接受,我也不想让他们失望。”张伟说,他知道不知名的本二毕业生进企业坐办公室的工作机会少,考公考编也没有优势,就想着通过考研改变命运。他选择了省内一所211学校作为奋斗目标,但连续备战两年还是失败了。

其实,张伟的个人条件并不错。言谈举止得体,当了四年班长,在校表现优异,连续三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三好学生。“大四时我还经常组织班里同学参加校园招聘会,没想到最后自己成了就业困难者。”张伟无奈自嘲。

截至发稿时,张伟来电告知,因为专业相差太大合肥第一家企业面试没有通过,他还在等待第二家机会,同时备战半个月后的事业单位考试。记者再次询问他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张伟说:“我也不清楚,只要能体现知识的价值就行。”

短评: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先改变家长职业观

在春节后的高校毕业生招聘市场,像张伟这样二战考研失败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不少。因为非传统意义上的985、211名校,这些曾满心希望通过考研改变命运,却又再次失败的未就业毕业生不得不加入求职大军,与2024届毕业生同场竞技。

与今年毕业的应届生相比,这些非名校未就业毕业生对于薪资待遇要求并不高,也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应聘时用人单位一提到去车间当工人、要上夜班便会打退堂鼓。人力资源市场上,车工、钳工、刨工、铣工、瓦工、木工等传统工种更是常年缺工,薪酬待遇逐年增长却鲜有年轻人加入。采访中,很多年轻人明确表示,自己倒不是吃不了苦,而是父母无法接受自己读了四年大学出来当工人,做苦脏累活。因为在父母看来,大学生就应该坐办公室,或从事技术岗位。其实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国内本科毕业后能直接坐办公室搞技术研发的越来越少,理想职业与现实需求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越来越多企业对于有一定知识的产业技术工人需求量骤增,国内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常年维持在2以上。也就是说,平均一个技术工人至少可以有两个岗位供挑选。同一家企业,技术工人的薪酬待遇也往往高于坐办公室的大学生。但即便这样,高校毕业生宁愿少拿工资也要坐办公室。在求职市场,往往五六千元的大学生好找,月薪过万的一流技工难寻。随着“智改数转”的普及,这种结构性就业矛盾愈演愈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长期存在于人们观念中的能上大学坚决不当工人的念头。读职业技术学校,做技术工人,也是中考失败后的无奈选择。

优秀的工匠是制造业大国的基石、栋梁。再好的图纸设计,最后都需要一流的工匠去变现。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大国工匠”再次成为热词,而一流工匠的培养,需要尊重技术、尊重工匠的良好土壤,离不开更多优秀年轻人的加入。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其实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当工人做出突出成就的并不少。江苏去年评选的首批首席技师中,吴江变压器有限公司变压器互感器制造工禹云长、远东电缆有限公司的电线电缆制造工徐静都毕业于名校,在一线制造岗位上兢兢业业,利用专业所学创新创造,为单位创造出巨大效益。事实证明,拥有渊博学识的年轻人,专注于现代技艺,更容易创出一番新天地。

年轻人的观念已经在变,家长们亟须跟上时代。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红芳

责编:白雪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