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有怎样的探索和规划?本期《科技周刊》探访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展现我省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实践。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
布局未来产业“种子”,支持更多重点项目

过去一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忙着走访调研中小微企业,帮中小微企业解决一些转型中的难题。“我记得在苏州高新区走访调研时,一家显微医学设备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我,企业在传统工艺链接数字化上遇到了难题。针对这家企业的技术需求,我们帮忙企业对接了一家专业研究所。双方顺利合作,很快完成了光学导航系统数字化升级的技术攻关!”刘庆说,2023年,江苏产研院一共孵化出市场化的产业技术服务机构5家,为江苏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审议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的根本遵循。我们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刘庆表示,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冶金、化工和纺织等传统行业体量都很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这类传统产业而言将迎来新的重大发展。为此,要努力采用新技术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他看来,江苏应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丰富、特别是拥有30多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以及未来产业布局等方面重点发力,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作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负责人,刘庆还期望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作用,一体化地征集需求、集聚资源和一体化地联合攻关,促进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一体化深度融合。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建立产学研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他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如何从人才培养角度促进产学研进一步深度融合,助力未来产业发展,也是他今年上会关注的重点之一。
今年两会,刘庆还提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创新要素流动的建议,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过去一年,我去了欧洲、中东、澳洲以及我国的香港和澳门特区,推动全球创新资源和长三角产业合作,取得了较好效果。我感觉到,全球对和中国产业合作是非常看好的,这些科学家、这些具体的大学科研机构很渴望与中国进行合作。”如何将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到自己所深耕的领域,刘庆有着这样的思考:“我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是研发机构的建设;第二是梳理现有产业重大技术难题进行重点攻关;第三是布局多种未来产业的种子,支持一批重点项目。”
南京师范大学:
高校要做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高校如何主动作为,奋勇争先?在南京师范大学科研院院长徐敏看来,学校正迎来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春天。
进一步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对接,南京师范大学持续“破题”。近年来,学校正加强前瞻性布局,打造战略学科力量,与常州、南京等地紧密合作,大力培育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在常州落户创新项目20多个。
3月5日,位于常州新北区薛家镇的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亮灯启航,以加大校地合作力度,谋求科技成果转化新助力。据悉,这座由常州市政府、常州高新区管委会及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创新园,去年10月开园以来,以南京师范大学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为产业孵化平台,打通产业前沿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绿色产业示范的创新链条,实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提前谋划并积极支持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科研创新。
“通过高校科技创新资源与地方产业资源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同时在加大基础科研人员培养的同时推进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徐敏说。
培育新质生产力,就要持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徐敏告诉记者,南师大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强有组织科研。在今年1月学校召开的理工科研工作大会上,提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新体系,重构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组织新模式,营造以多元为特色的科研生态新体系,力争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核心技术一项项攻克,制约发展的藩篱被一点点破除。徐敏介绍,学校参与我国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DDE),成立了南京师范大学“深时数字地球创新研究中心”,研发了深时数字地球时空框架和全球首套高分辨率地貌分类数据集,展现了中国研究团队在地理建模与分析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学校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科研团队,长期从事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为港口、核电、火电、海上风电、LNG等项目选址、布局和空间利用等提供技术方案,促进了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
方向已定,脚步就更加坚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未来,南师大将继续从人才团队、全面合作、评价体系和重点项目等方面系统谋划。“其中,加速顶尖科学家引育工作,以组建大团队为抓手,牵引科研方向的集聚;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所合作、校地合作、国际化合作‘五大合作战略’,统筹校内外资源,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能力;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所需,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创建国家级科研平台、争取原创性、标志性成果产出为目标,引导全校资源进行有重点的集中攻关。”徐敏说。
南通大学: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

医学组织工程+神经再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顾晓松教授团队的研究方向。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围绕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再生潜心研究,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研究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团队研发的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应用于临床,受试患者损伤肢体功能明显恢复,优良率85%,目前,已经完成临床试验,正进入产品注册证书的申报……
院士团队屡创“第一”的创新性成果,离不开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艰难探索,也离不开学校坚持引进和培育师资队伍,畅通人才成长通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政策支持。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从不缺乏创新‘基因’。”南通大学党委书记尚庆飞表示。
高校是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和聚集地。如何既提高青年科技人才的工作热情,又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给予更多容错空间,是众多高校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对此,我们提出了高层次人才培育‘A计划’和‘B计划’,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发展机会。”尚庆飞介绍,“A计划”是有针对性地选聘现有省级以上人才至相应岗位,享受相应待遇,保持高层次人才的稳定性,“B计划”是精准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冲击高水平人才项目,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形成高端人才梯队。
与此同时,南通大学还成立青年学者联谊会,构建“学术大师+创新团队”人才建设模式,加快聚合优势创新团队。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通人才发展通道。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全面做好新时代学校人才工作,最大程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最大限度地把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同样重要。在尚庆飞看来,高校应站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教育、科技和产业对接,提供人才和成果支撑。
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近5年来,南通大学共建设了各级各类科研平台76个,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服务平台,与重点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产学研基地等合作载体600余个。由单纯的项目合作向联合研发、平台建设、成果申报、人才交流等多方位服务转变,下好服务社会“先手棋”。
尚庆飞表示,未来,南通大学将继续实施“科技攀升行动”,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组织化水平,引导新时代优秀青年人才聚焦科技前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自觉担负起高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
加强原始创新,探索创新药物研发新赛道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驱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表示,不同于引进创新、跟踪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是最重要最具难度的创新形式,可以带动引领整个行业产业科技发展。
在生物医药领域,原创新药的研发涉及到化学、生命科学、基础与临床医学、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往往需要长达10年以上的时间持续攻关。因此,研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原创新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共识。
郝海平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新药研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现象依然较为突出,面向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探索创新药物研发的新赛道,是当前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亟待突破的难题。
高校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药科大学正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体系布局,聚焦重大疾病和关键技术、依托“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建设战略研究院、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智库),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研究。
“我们主动对接园区、企业,利用好校友资源,正致力于深化校—医—企—地深度融合机制的探索。”郝海平表示,近年来,学校与南京市建立了原创药物研发中心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与无锡市合作建立原创药物研究院,并与众多生物医药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现在,中国药科大学在省内共建校企联合创新体130余个,探索成立4家校地创新平台,专利转化率提升至8.88%,以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打造‘环药大知识经济圈’。”
未来,中国药科大学将做好基础研究系统布局,推进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有机融合。聚焦新药自主研发中的“卡脖子”问题和“出新药”重大科研任务,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跨学科、跨领域组建攻关团队,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性的科学难题。面向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引育高水平人才,培育前沿生物技术和新的技术增长点,积极探索创新药中国新赛道,不断提高新药创制能力和药物研发全产业链全方位服务水平,研发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处长三角这个国内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我们也期待着打造更多的跨区域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开辟新赛道,抢占制高点。”在郝海平看来,要达成目标,尤其需要发挥高校人才库、智囊团的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加强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医药研发平台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裁单增海:
因“业”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徐工带来新答卷:3月6日,全球最大轮式起重机纪录第7次被徐工打破,4000吨级轮式起重机重磅发布,世界起重机产业再度聚焦“中国制造”“徐工制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总书记谆谆嘱托犹在耳畔,让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这为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也为工程机械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增添了新活力!”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裁单增海表示,作为江苏装备制造业一员,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因“业”制宜,以攀登世界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珠峰为己任。
作为总书记亲临视察并高度关注的装备制造企业,徐工集团也是江苏省构建“1650”产业体系和徐州市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一号产业”的国有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徐工集团坚定落实国家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正全力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产业“五化”转型升级,全面落地智改数转网联董事长“一号工程”,带动产业集群上下游4000多家企业,一起补短锻长提能、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
单增海说,作为来自制造业的代表、研发战线“老兵”,他将带领团队,充分利用工程机械制造的强大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三电”技术攻关和规模应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驱动新型工业化攀高向新,以“5+1+1”徐工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领航建设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的徐工新答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蔡姝雯 杨易臻 叶真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