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主体,除了新闻媒体外,还有每一个中国人。其中,新时代青年既是国家最新发展成果的共享者,也是最新发展成果的宣传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对青年寄予厚望,“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新时代青年必须担负起时代重任,实现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注入青春活力。
崇高理想和信念点亮精神航标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百年。在这百年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次飞跃,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党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产主义开辟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全国各族人民是走上这条道路的主体和主力。新时代的青年就是这一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需要在勇立时代潮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向,将这一道路走远走好。他们也是中国梦的实现者,是新时代中国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者。这一群体身上承载着中国的希望和未来。
国家一直非常关心青年工作,并上升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十八大以来召开多次重要会议、出台多项文件。例如,第一次由党中央主持的群团工作会议,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等。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党和国家对青年寄予的厚望和爱护。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年比喻为“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小树在祖国的大地上怎样生长才是健康的、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其人生价值?这就要以民族复兴为自己的责任,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志气、骨气、底气,在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为党和人民奉献与服务的壮美诗篇。
为新时代发展勇于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历程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出生到成长,从在校学习再到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每个阶段都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悉心呵护。对于中国形象的建设他们最有发言权,他们心目中的国家形象构建关涉到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体目标能否完成。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关乎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三方。
学校是青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和教师素质是影响青年思想形成的关键因素。“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学校是青年教育的主渠道,家庭、家教、家风则是重要补充。家庭是青年生活的温馨港湾,是人生出发的第一站,为青年未来的发展奠定厚实的根基。家长是一个家庭的主要领航人,也是青年走好人生道路的第一责任人,他们与青年生活的时间长久、感情牢固,对青年的教育会直接影响其“三观”形成和品格塑造。在整个家庭中形成的良好家风涵养着新时代青年奋勇向前。
从社会要求层面考虑,青年的担当就是要让青年走好我们正在走的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深才能叶茂”,青年在这条道路上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融入社会,在祖国广阔的大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一束“红色”的光,信仰、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照亮新时代的征途。
努力成为中国形象的宣传者和传承人
如何宣传好中国、讲好中国故事?青年要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做党坚强的后备力量,传承红色血脉,绽放青春光彩。塑造高尚人格,胸怀远大理想,在勤奋实践中增长本领,在脚踏实地中增长才干。“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青年要立鸿鹄志,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创造青春之中国。坚定的理想信念,全社会的共同培育,为新时代青年成长为优秀的中国形象宣传者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党的引领下,青年的发展有了思想、法治、政策、组织等多重保障,他们在广阔的空间中有了扎实而真实的宣传内容。在国际舞台上,他们代表的不仅是现在的中国,亦是未来的中国。在宣传的过程中,他们既是宣传主体,又是所宣传国家的代表者。新时代的青年要理性,有胸怀、讲策略,不卑不亢、勇往直前;宠辱不惊、进退有度;自信从容、平视世界。国家形象的塑造就是每一个中国人努力的汇集,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展现最美的中国形象,做好“小我”才能成就“大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年人要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得志气、壮骨气、夯底气,乘着新时代的风帆,带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多维发力、多措并举、同频共振;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青年力量。
朱丽晖(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949年以来江苏省地方志事业发展研究”〈编号:2023SJYB0218〉阶段性成果,南京工业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课教师专项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身份认同及培育路径研究” 〈编号:szzx2022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