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家谈|万建民:生物育种,直面挑战把握机遇

【编者按】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当下热议话题。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如何催生、怎样发展?3月15日,由省乡村振兴研究会、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走在前”专家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围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智慧农业、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热烈探讨。

生物育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源头,目前我国生物育种还面临着不少挑战,如何直面这些挑战?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以《国际生物育种研发进展与建议》为题作主旨演讲。

万建民指出,国际上,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呈现出几类特点:种质资源鉴定规模化精准化,基因资源挖掘深度化高效化,多性状协同改良基础研究已成为重要方向,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已成为育种基础研究的热点。而在前沿育种技术研发上,技术突破是实现生物育种快速发展的关键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万建民认为,当前,我国生物育种尚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原创不足,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与育种应用结合不紧密,育种理论方法创新能力偏弱。二是前沿育种技术短板依然突出,比如核心技术专利缺乏等。三是重大新品种研制能力亟待提升。四是种业企业育种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种业企业数量多但育种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企业投入不足,并且还面临着跨国企业的冲击。五是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种业上中下游衔接不紧密,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尚未形成市场导向的高效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机遇与挑战并存,万建民建议,应从构建新型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加强目标导向的基地研究、加快生物育种技术原始突破、推进生物育种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比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加快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育种成果产业化应用;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急需问题为牵引,开展有组织基础研究,从生物育种发展全局角度,加快重大基因和育种理论创新;加快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跨学科综合领域系统布局;建设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平台支撑能力,等等。

“当前,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兴起,发达国家以及跨国企业集团愈发重视生物种业创新发展,并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万建民说,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我国必须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政宇 王建朋 吴琼 /文

蒋文超 /摄 

责编:田墨池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