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专家视点】

  作者:骆玲(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新型工业化与制造强省研究智库主任)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工业化都有着不同的内涵特征与道路模式。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既遵循了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共性规律,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历史和现实均表明,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全过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方面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强化产业体系完整性,保持工业规模与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相匹配,以有效满足14亿多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人的现代化需要,并将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新型工业化未来发展、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的主导方向。另一方面,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利用多渠道、多手段进行多层次宣传与培训,加强现代工业文化建设,让更广泛的地域、行业、人群接受先进工业文明洗礼;加大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强化人力资源和专业人才供给与新型工业化需求衔接匹配,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一体化的平台体系建设与资源共享,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新型工业化不同于浅层次、数量型、粗放型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其重要特征是先进技术深度应用和内涵式、质量效益型与创新引领型的发展模式。因此,要顺应工业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趋势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与科技重大专项“卡脖子”技术攻关上,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的“揭榜挂帅”机制,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与先进制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聚集地融合发展的大生态系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因此,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链主企业、关键节点控制企业,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坚持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抢抓历史机遇,把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融合化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和动力引擎,以及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权的“利器”。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扎实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效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云制造、数字孪生等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集群、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把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夯实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把绿色制造夯实成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提升点。

  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因此,可联动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战略,以新型工业化推动新时代“四化”同步发展,激发乘数效应、协同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新基建为抓手,依靠信息化、数字化和绿色化技术手段,破除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融合发展的制度藩篱;以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带动县城、乡村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收入增长与生活质量提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