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热词——“淡人”。在社交媒体上“淡人才是最适合职场的新人设”“正式被确诊为淡人”等话题登上热搜,从线上到线下,“淡人”引发了部分青年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淡人”究竟是什么?
在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淡人”通常表现为:精神淡淡的,几乎没有什么大波动;爱好淡淡的,问就是也可以不玩;感情淡淡的,“收到、OK、好、行”;生活淡淡的,可以在床上躺一天。
简而言之,“淡人”是指为人处世平淡,在生活中没有特别强烈感情波动的一种生活态度。而与之相反,“浓人”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指做什么事情都是浓烈的、激情的,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热烈又充满活力。
随着这样的讨论在社交平台的广泛传播,并从线上弥漫到线下,“淡人”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已逐渐从个体化的心理状态泛化为一部分青年人的群体心理,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
“淡人”这种群体性心理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是否要劝“淡人”努力变“浓”?
必须要看到,“淡人”现象背后折射出深层的社会原因。从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词来看,“低欲望”“佛系”“躺平”等热词不断涌现。现代社会,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和职场竞争的加剧,部分青年人在追求生活品质和职业发展方面感到力不从心。而在社会层面“原子化”的现象加剧,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减少,许多忙于应对压力的青年人更加缺少来自他人的情感支持。
应该客观看待部分青年人选择成为“淡人”的生活态度。严格来看,“淡人”不等同于“躺平”“摆烂”,这是一种更加温和的态度,就像有网友评价的“淡淡的日子,淡淡的甜”。青年人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阶段性选择“淡淡”的生活态度,更多的是他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建立边界,进行自我心理防御的一种机制,是他们在自我探索和调整后,追求内心平和和满足的一种方式。
“淡妆浓抹总相宜”,社会各界也不妨积极鼓励并理解支持青年群体在不断调试中寻求进步。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帮助青年人就业、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力。同时,提供给年轻人更多的发展空间、鼓励他们尝试探索新事物,激发他们的热情,强大其内驱力,进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总之,“淡淡”的生活态度并不等同于“躺平”和“摆烂”,更没有必要使之强行“变浓”。对“淡人”理应看淡一些,少些上纲上线,多些理解接纳,为他们提供更加宽容的环境,让青年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对这个社会都将是有益的。
(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