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之上是什么?
最近,环保司法大剧《江河之上》在央视一套热播,艺术展现了我国环境保护司法之路的探索与艰辛,收视屡创第一。你可知道,该剧背景正是近年来江苏环境资源审判的改革实践。“环资法庭”是个什么庭?与普通人有什么关系?江苏实践为何成为该剧的灵感来源?记者对江苏高院环资庭进行了深入采访。

首创跨区域 “9+1” 环资法庭
电视剧《江河之上》第一集就是“大尺度”:化工厂非法排污,废水污染了村庄的水源和农作物,村民养的鱼全都死光,孕妇产出死胎,为此引发群体纠纷,双方矛盾异常尖锐……
相当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环境治理欠了不少的账,环境资源纠纷呈现出较快增长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环境资源审判庭应运而生。

“环境资源案件具有特殊性,所以必须走专业化审判的道路。”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马杰庭长介绍,环境资源案件具有高度复合性,一起环境污染案件往往涉及刑事追责、民事赔偿、环境修复以及行政监管部门的责任问题,审理过程较为复杂。而且,侵害行为牵涉公共利益,又关乎生态环境的状态和功能的恢复,案件审理要求高、专业性强。
“江苏是全国最早探索环境资源审判机制的省份之一。”马杰庭长介绍。早在2008年,无锡中院就开始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探索,是全国首个在中级法院层面设立的环保法庭。
经过十年的改革探索,2019年7月1日,江苏建立了跨行政区划的“9+1”环境资源审判机制,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在基层法院设立长江流域、太湖流域、洪泽湖流域、西南低山丘陵等9家环境资源法庭,集中管辖由全省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案件;依托南京中院设立南京环境资源法庭,集中管辖全省应由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环境资源案件。
此项创新举措契合了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的理念,并且在全国率先实现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归口审理,有利于统一裁判尺度,为生态环境提供更好的司法保障。
中央深改委将此经验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发推介,江苏高院在世界环境司法大会上作为“江苏经验”予以介绍。
环资司法审判为美丽中国前行保驾护航。《2019年—2022年江苏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显示,江苏法院共受理环境资源类案件7116件,结案5578件;收案、结案数量均逐年增加。
把法庭当课堂,把判决当教材
据悉,《江河之上》共涉及大小近20个案件,除了非法排污案,还有非法采砂、非法买卖金雕、室内污染致癌索赔等案件,这些大多源自江苏法院近年来审理的与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案件。
而制作团队的最初灵感,就来源于江苏高院编著的《中国环境司法改革之江苏实践》一书。

去年2月,南京环资法庭公开审理全国首例非法投放外来物种民事公益诉讼案,这一案件庭审邀请了多家媒体集中报道,网络同步直播,10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全国首例非法投放外来物种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落槌:违法放生2.5万斤外来鲶鱼被判赔5.8万元)“一个出于善意放生的人,万万没想到,自己这样做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公开庭审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该案获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被写入“两高”工作报告。“被誉为‘把法庭当课堂,把判决当教材’。”马杰庭长介绍。
“他们一般在深夜23时至次日凌晨4时左右,利用花费重金、非法改装的隐形吸砂泵船,停在江面,疯狂吸砂……”一群在长江上昼伏夜出的“砂耗子”——33名被告人都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这便是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督办,最高人民法院跨省指定江苏审理的“3·07长江特大非法采砂案”。马杰庭长告诉记者,该案判决生效后,江苏法院主动向安徽法院移交了执行到位的生态环境修复资金,用于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成为全国首例人民法院主动跨省移交修复资金,做实长江大保护司法协作机制的典型案例,体现了长江上下游系统保护、一体保护的工作要求,被写入2023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与传统审判理念规则不同,环境司法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保护、最严法治理念落实在环资审判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依法审慎处理各类案件。马杰介绍,近年来江苏在推动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等方面,探索出生态文明司法保护“江苏模式”,在全国首创了一批创新的裁判规则和执行方式,为全国环境资源审判贡献了“江苏智慧”。
比如,首创“技改抵扣”方式,在“长江大保护第一案”中,某水务公司非法排污被罚5亿元,法院准许该公司以技术改造资金抵扣部分损害赔偿资金;首创异地补植、劳务代偿,把修复行为、效果作为案件办理考量因素;探索适用惩罚性赔偿裁判规则,在水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中,以查获量的四倍计算排污量和环境修复费用;确立全链条追责规则,特大非法捕捞鳗鱼苗公益诉讼案在全国首次判决造成生态破坏的收购者、贩卖者与捕捞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有效保护长江生态,该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网站收录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失整体性认定规则,非法采砂民事公益诉讼案中,除了考虑采砂行为造成的砂石资源破坏数量,还综合考量了水底生物栖息环境危害程度、堤防安全与航运安全等要素,在此基础上确定最终生态损害修复赔偿费用,等等。
剧中男主角原型是每个环资法官
作为热播剧《江河之上》的顾问,马杰庭长在电视剧摄制过程中多次跟演员们表达“把环资法官当成一个真真实实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表现。”记者采访时,他刚抽空看了电视剧播出的前两集,“的确找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他笑着说。
比如,晚上爱人已经休息了,但是耿念法官还在台灯下看书,这对于环资法官来说太真实。环资审判工作是司法改革的前沿,无论是审判机制,还是案件分类标准、裁判规则、执行方式,都在不断创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我国生态环保领域立法更加健全,目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已有30余部。另外,还得不断扩大环保知识库,看得懂环保数据,了解污染指数,懂得环保专有名词……这些都需要法官们始终保持学习状态。
比如,剧中法官在七星县开展巡回审判,将法庭开到现场,开在环境受损地,这也正是环资法庭的工作特色。
记者了解到,《江河之上》于2022年6月8日在江苏无锡开机,拍摄结束后,主创团队在“我当法官的100天”主题活动中,动情讲述了在剧中饰演法官的真实感受,表达了对人民法院尤其是环境资源审判事业的由衷敬意。
曾经有人开玩笑地问马杰庭长:“男主角罗远和你看上去很像,他是不是以你为原型?”对此,马杰庭长回复:“江苏的每一个环资法官都是罗远的原型!”
江河之上到底是什么?
“江河之上是人民,江河之上是生命,江河之上更是未来。”电视剧给出了这个答案。
“答案藏在问题里。”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开展环境资源审判改革的初衷,也是全体环资审判人的使命。正如剧中我们看到的,从第一家环资审判机构成立开始,环资审判筚路蓝缕,从无到有,从机构的零星安排到成体系有规律的布置,从典型个案到形成机制,一步一个脚印,至今,环资审判已然硕果累累。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指出,“审结环境资源案件23.2万件,同比下降5.8%,其中涉环境污染案件5386件,同比下降11.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也已经欣喜地看到,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海琴 李璞 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