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未来网评:上好“红色”思政课,为新时代铸魂育人

要问中国有哪些学府的红色底蕴谓之深厚,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显然有着浓墨重彩的书写——这里不仅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更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走出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一大批革命先辈。3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考察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等情况。

重要的时间节点,总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5年前的3月18日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面对同样的问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下称“湖南一师”)这所千年学府或许可以用“往来师生,皆名垂中华史册”来作答,这也深刻地启示着今天的我们。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作为无数名师大家成长摇篮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进入新时代之后,更加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定位更为凸显。湖南一师深刻把握“红色”这一最鲜亮的底色,挖掘利用好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让莘莘学子知其所来、更方明所往。往更广袤处眺望,开拓“大思政课”的生动场景,既饱含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深谋远虑,也有全国高校创新实践与举措的重要落脚。

清华大学学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到西藏、云南等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中国人民大学打造“追寻领袖初心路”“大国边疆育人路”等品牌项目,切实上好扎根中国大地的“大思政课”,引领学子投身火热实践、深化思考感悟;湖南大学紧紧围绕红色校史,打造党史“必修课”内容,创新推广“移动”思政课,把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去……如何善用“大思政课”,全国各所高校师生用实践书写答卷,续写着新时代教育的诗与远方。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过程,而利用“大思政课”引导学生正确为学、为事、为人,这背后有着党和国家的深深期许。习近平总书记在闽江学院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导,闽江学院成功创出一条以“专业作品汇报思政课学习感悟”的教学改革之路,让思政元素在不同学科门类中绽放光芒。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堂堂“大思政课”的润物无声,承载并延续着我们不变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上好“大思政课”,为新时代铸魂育人。打造立德树人的“教学样板”,传授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思政“金课”,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轮驱动”……在助力青年完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过程中,也彰显“大思政课”的格局之广大、情怀之深厚、视野之开阔,这亦是“思政之大”的生动落脚。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的湖南一师,自建校以来已培养了12万余名优秀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他们带着使命出发,赓续“红色血脉”,让母校的“红色师魂”在中华大地继续弘扬和传承。放眼全国,和湖南一师一样,在“大思政课”的熏陶与教化中,各地高校将走出更多有用之才,为国家输送更多栋梁之才!(谢伟锋)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