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含金”更“含情”,这所高校十年帮扶结硕果

交汇点讯 “以前,麻江的蓝莓再好吃,也是自己吃,现在不一样。”3月20日,麻江非遗民俗展暨南农—麻江定点帮扶成果展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以麻江县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为背景,展出了苗族平绣背带、枫香染长巾等多种非遗作品,展现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麻江县乡村振兴背后的南农“色彩”。

活动现场,一系列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展览吸引一批又一批师生参观打卡。南农学子身着麻江民俗服饰夺人眼球,刺绣、锦缎和银饰等元素精彩亮相;“枫香印染实践体验”活动中,蓝靛一浸一染之间,花朵在布匹上优雅绽放,与会者亲手绘制了属于自己的春日百景图,感受传统印染技艺的独特魅力;“苏黔两地非遗文化交流沙龙”深入探讨非遗活化,通过非遗文化的桥梁,共探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贵州省麻江县是南京农业大学定点帮扶县,麻江姑娘王瑾璇和记者分享,自己的家乡盛产蓝莓、锌硒米、红蒜,但因为连作、交通运输等原因,这些农产品并没有变成当地人的“幸福果”。“南京农业大学团队来了之后,家乡的红蒜变得又大又圆,锌硒米每年都能大丰收。”曾经只能“自己吃的好东西”,也在专业团队的运营下,走上全国各地的商店和餐桌。

“在我校等后方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麻江的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科技创新、消费扶贫等取得了显著成绩。”麻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邵士昌介绍,一方面,南京农业大学将特色学科资源嫁接当地特色产业,相继打造了金色稻海、坝上粮仓、菊花“金银谷”等一批品牌帮扶项目。在此基础上,依托“麻江乡村振兴研究院”,培养了一批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乡村产业人才队伍。与此同时,学校还将研究生工作站搬进了大山,广大研究生深入田间地头,在三农一线寻找选题,真正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今天举办的这个展览,是南农大定点扶贫贵州麻江十年赶考路的生动剪影。”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表示,2021年,南京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农业特色的文化遗产本科专业,这是对南农100多年农史研究的最好传承,也是在新时代交出的一份神圣答卷。“我校将坚守文化底色,将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科技赋能与文化添翼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新生机,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为祖国大地留住更多美丽乡愁、增添更多时代风采。”

通讯员 王璐 俞佳宁 靳宗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王子杰 陶蓉

责编:周晓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