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要论 > 正文
【地评线】交汇点评︱一场生命“护航” 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故事”

近日,大量中华绒螯蟹幼蟹洄游至长江南京段的秦淮河入江处,引发社会持续关注。据《新华日报》报道,3月19日晚,长江南京段三汊河水闸旁的河道两边防洪墙上,上万只中华绒螯蟹幼蟹聚集,浩浩荡荡地从长江和秦淮河的交汇口逆流而上,试图洄游到秦淮河里。由于受河闸阻拦,螃蟹难以跨越高差四五米、水流湍急的闸口,爬满了滨江路。为此,南京多部门和市民联动发力,组织了一场送“蟹宝宝”回家的接力。

中华绒螯蟹是一种来往于咸淡水、洄游于江海间的动物,而长江口是它们最大的产卵场。每年春季,孵化发育后的幼蟹,都会从海水洄游到淡水里生长育肥,游得近的幼蟹可以到达上海、镇江、南京,游得远的可以到达重庆的内河、湿地。但至本世纪初,长江口的中华绒螯蟹产卵场已濒临消失,野生蟹资源走向枯竭。

这次野生幼蟹聚集现象出现,并非偶然。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水质改善、生态修复工作的显著成效,特别是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长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为中华绒螯蟹等水生生物提供了好的生存空间,野生中华绒螯蟹的数量有了明显恢复,基本回归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同时,它们选择到秦淮河“定居”,也说明秦淮河的水质不断改善,水环境提升了。

值得关注的是,在护送“蟹宝宝”的过程中,南京市多部门及市民主动行动起来,一方面组织专业机构研究保护措施,针对幼蟹在水利设施处遇阻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案;另一方面,人人都是志愿者,用爱心筑起“生命通道”,为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洄游护航。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政府对生态环保的高度重视,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洄游,不仅是一场生命的迁徙,更是对生态环保工作的一次检验。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生态环保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持续努力、不断创新。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中华绒螯蟹幼蟹在长江南京段安家落户,见证生态恢复的喜人成果。同时,我们也期待社会各界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生态环保工作,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胡安静)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