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灯光渐暗,空间变得模糊。时光倒流至1931年,舞台上,一个巨大、半透明的“白匣子”化作大华影剧院的银幕,巴斯特·基顿的黑白默片无声播放着。舞台另一侧的“配音间”里则热闹非凡,通过贴片还原的电闪雷鸣,用石子和蒲扇制造出的风声雨声中,“默片讲解员”陈小姐激情澎湃地讲述着电影中的故事。那个远去的默片时代,以及立志成为“这个时代最好的讲解员”的小人物的华彩,在孕育创新因子的南京小剧场里闪闪发光。


3月21日晚,由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联合出品的话剧《大华影剧院1931》在紫麓雨花梦想剧场首演。该剧入选江苏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由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编剧初夏创作,广西戏剧院原艺术总监、一级导演卢浩执导,南艺影视学院副教授王婷担任艺术指导,南京市话剧团演员肖明、李南依以及青年京剧演员王东主演。
这是一部展示默片时代城市文化的剧目,这是一个黑白无声里舍生忘死的故事。《大华影剧院1931》讲述的是:1931年的风声鹤唳中,国民党调查科密查组奉命来到影院,企图截获中共情报、挖出联络网。默片解说员陈小姐以出色的讲故事能力去完成一次情报的“绝命”传递。一个晚上、两段解说、三人角逐,真实与虚构不断翻转。极富氛围感的实时影像,黑白反差的默片电影,虚实交错间给予观众不同往常的观演体验。
全剧以默片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巴斯特·基顿的默片为复调,回望默片时代的文化风貌,与主线情节形成互文。半透明的“白匣子”、再创作的默片影像、实时投影,共同营造出舞台上的“新默片气质”,也带给南京观众难忘的观演感受。

为什么聚焦“默片讲解员”?编剧初夏说,自己一直在关注“讲述者”这个母题、关注南京这座城市的近现代历史和都市传奇。“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不光是文学大家云集,更是一代一代的普通的南京人成就的。平凡人立足自己的职业,去讲述我们南京的故事、南京的历史文化,然后活出自己生命的光彩,他们值得被书写。”在初夏看来,电影解说员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现在的社交媒体上流行“十分钟讲一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电影解说”这个古老的讲述艺术的回归。“某种程度上,现代‘解说’反而可以从1930年代‘解说’中汲取营养,比如口技,比如现场拟音和伴奏,等等。明星解说员陈小姐在历史和当下都将迎来她的‘高光时刻’。”

该剧充满了南京元素。除了大华影剧院外,不时冒出的几句南京话,以及“从中山门到中华门”的台词,都自带南京标签。
如今,位于南京新街口地区的大华大戏院始建于1935年。在导演卢浩眼中,《大华影剧院1931》的故事虽是虚构的,但它必然是一个城市的故事,也是默片时代城市文化的留存。全剧最大的亮点是作为一部红色题材作品,它并未直接描写“红色”,然而观众却能感受到整个舞台充满了“红色”。这种独特的小剧场演绎形式,完全融入了默片时代的文化特质,展开了南京厚重历史与人文底蕴的新叙事方式。
“这部戏的创作历经近三年,2021年10月我院举办了一场读剧会,接受观众的检验并进行修改完善。2022年至2023年,我院与南艺影视学院合作,得到了陈捷院长的大力支持,组建了一支认真且有活力的演出团队,实现了创研结合、师生同台、教学相长。”该剧的“成长”,集结了多方力量。该剧出品人之一、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李坚表示,这几年江苏提倡小剧场创作,南京艺术创作研究院除了一直以来支持和鼓励青年编剧的原创作品,也在努力搭建平台、寻找团队落地,让观众在小剧场中看到更多的时代特征和文化风采。

“我要成为这个时代最好的默片讲解员!”舞台上,“小人物”陈小姐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她的理想和追求却化身舞台上的金句,烙印在观众心中,留下“灿烂于黑白无声处”的精神追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