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宜兴丁蜀镇落了些雨,有些寒意,东坡书院却格外热闹,“外卖诗人”王计兵被簇拥着,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写诗心得,组织这场分享会的是镇上一个基层公益阅读组织——惠人书友会。会长周乐秾有着很浓的文学情结,这11年里,他自费投入百万元创办了宜兴首个公益阅读组织,与周国平、余华、毕飞宇、叶兆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阿列克谢耶维奇等名家展开面对面访谈。周乐秾说,让更多的人与好书相遇,是他藏在心里的梦想。“文学曾经点燃了我的生命,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得到文学的滋养。”

这次读书会邀请的分享嘉宾王计兵,是苏州昆山一名外卖骑手,因长期坚持诗歌创作,如今已出版《赶时间的人》《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低处飞行》等诗集。
分享会上,王计兵憨厚亲切,像邻家大哥。他告诉大家,自己出身于邳州一个农村家庭,初中辍学后,辗转全国各地打工,为了养家糊口,这些年,他捞过沙子,当过搬运工,也捡过破烂,摆过地摊,如今在当外卖小哥,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多回家,在送外卖的途中,有了灵感,就用微信语音记录下来。在艰难窘迫的打工日子中,写诗让他“自我疗伤”,也让他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说,“在生活中写就的诗,才能戳动人心。”
王计兵的分享让同样热爱文学的丁蜀镇一家陶瓷厂工人李健很受感动。他说,从王计兵的诗歌中,看到了打工人的艰辛和不易,也看到了一颗滚烫的心灵。让自己更明白了,不管处于怎样的处境,永远保有热爱,坚守真诚和善良,生活总有一天会回报你。

“为什么我这么忙,也要来参加这次读书活动,因为王计兵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听他说的话,看他写的诗,第一次感受到文学和生活离得这么近。”丁蜀镇一家私人诊所的冯医生几天前就在期待这次分享会,她说,王大哥的诗都来自烈日下、骑行途中,每一句诗都源于生活,掷地有声。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磨难和挫折,对比之下觉得现在的我们生活得很幸福,应该很知足。
分享会上,有一个人几度泪下,他就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丁蜀镇惠人书友会会长周乐秾。周乐秾今年62岁,年轻时就是个文学爱好者,但因家庭经济拮据,常常买不起书。后来做了20多年服装生意,经济慢慢好起来,“书中积累的文化底蕴在无形中帮助了我,读过的书会变成我们成长的血肉,在需要的时候不知不觉回馈给我们。”这一点,周乐秾深有体会。
10年前,周乐秾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创办惠人书友会,与志同道合的书友分享好书,交流思想,将阅读的快乐带给更多的人,也让家乡浸润在书香的滋养中。他创办读书会坚持“三不原则”:不用政府资金补贴扶持,不收会员任何会费,不拉各种赞助。每次推荐书单,他还把精选好的书籍免费寄给全国各地会员,坚持纯公益阅读推广。
“送人玫瑰之手,历历犹有余香”,周乐秾对记者说,丁蜀镇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镇,是紫砂文化的发源地,自己能给家乡做点什么?他觉得送去书香是最有意义的事。

有一次他去镇上一家小店理发,得知理发师80岁的母亲住院,5个子女没有一个愿意照料。他送了一本书友会长年推广的《弟弟最后的日子》,理发师看后很震撼,写了一封长信给兄弟姐妹,“妈妈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的孩子都在看着我们。”后来,老母亲被子女们照顾得很好。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更坚定了我做读书会的决心。”周乐秾说,自己想做的是一件润物无声的事,“我们的阅读推广是,书友们在津津有味地看一本书,吸引了走过来的人。问:你们这么幸福在干什么?答:我们在看一本书。问:书有这么好吗?答:不信你拿一本去看看。这就是我影响你、你影响他的全民阅读。”
这次分享会为什么会请王计兵,周乐秾告诉记者,去年三月份在网上看到他的一首诗,一见钟情,之后看了他所有的诗作,陆陆续续写了一万多字点评,发自内心的感动。除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情感魅力以外,王计兵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他的人格魅力,希望这样一种自强不息、奋斗的精神能走进每个普通人的心中。

作为全省5776个社会阅读组织中的一分子,周乐秾和他的惠人书友会用一场场读书分享活动,点燃了基层文化,点亮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周乐秾说:读书最大的好处是,让人怀揣善良之心,致力于做个好人。越是基层,越需要用文学浇灌心灵、培铸精神,文学的力量就是真善美的力量,是无声改变命运、追求梦想的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