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里“身世悲惨却坚强生活的励志女孩”,实际上是早已写好的剧本;打着“助农直播”旗号售卖的“大凉山原生态农产品”,实际是从批发市场低价采购来的……近日,“凉山孟阳”“凉山阿泽”案一审宣判,8人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处9个月至1年2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至10万元不等罚金。
滥用广大网民的同情心传播虚假内容,甚至造假售假,既失德更违法,理应受到严惩。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的兴起,形形色色的“卖惨带货”“摆拍营销”层出不穷。有的捏造悲惨的身世经历,父母双亡、家境贫寒,有的虚构戏剧化的故事情节,路边偶遇、蹭饭送水,还有的借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政策热点,植入“滞销”“甩卖”话术……种种营销套路,极易激发网友的同情心,调动他们的购买热情。
对于这类行径,尽管网友批评声不断,相关部门也多次打击,但依然有不少主播铤而走险。事实证明,治理“卖惨售假”不能“罚酒三杯”,只有依法严惩卖惨带货虚假宣传,提高违法成本,才能还市场应有秩序,重建直播带货健康生态。此次“凉山孟阳”“凉山阿泽”案中,团伙不仅形成了前端打造“人设”、孵化“网红”,中端剧本拍摄、电商运营,末端农产品供应、流量变现的灰色产业链,而且所销售的农产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非法牟利金额达上千万元,危害巨大、影响恶劣。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广告法中“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要求,还是《刑法》中“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规定,都是对“卖惨售假”行径亮出的红牌。此次案件的宣判,让法律的威慑力充分彰显。主播们应当清醒认识到,“卖惨”不能成为卖点,企图以歪门邪道博取流量、虚假欺骗牟取暴利,最终只能自食其果。
清朗的网络环境需要共同守护。一方面,要强化法治意识,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斩断非法利益链,达到“惩处一个、警醒一片、震慑一批”的良好效果,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疏堵结合,不断优化渠道,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搭上互联网销售“快车”,真正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