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从以一碗麻辣烫出圈的天水,到被“王婆说媒”带火的开封,现象级“爆点”轮番登场,引领文旅市场持续“热辣滚烫”。“人从众”的热闹背后,也不乏一些“冷思考”。有专家指出,衡量文旅产业动能活力,既要看人气,也要看其转化力。从一些地方发布的数据来看,尽管旅游收入迎来可喜增长,但“人气旺、消费低”“总量多、人均少”的“穷游”现象,成为困扰文旅增长的难题。
文旅市场“旺丁不旺财”,也是观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扇窗。有人认为,无论是随处可见的citywalk,还是风靡一时的特种兵旅游,抑或备受欢迎的乡村游、小城游,都有鲜明的“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最优性价比”特质,这体现了人们旅游心态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也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息息相关。
归根结底,“穷游”的核心问题在于供给没有跟上、需求未被激活。今天,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更加重视细节和体验,“一招鲜”不再“吃遍天”。很多地方虽然引流和创新欲望强烈,但旅游产品的优质程度并未跟上“出圈”的迫切程度,个别急功近利的欺客宰客行为又阻挡了人们消费的脚步,赢得“泼天的富贵”比制造“泼天的流量”更难。当然,提升“转化力”并不是说不要“穷游”不能“穷游”,而是文旅产业的生命力和变现力紧密相连——能够良性运转而不是“一锤子买卖”的文旅产业,才有真活力,才算真景气。
破解“穷游”之困,要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比如,针对消费场景传统单一问题,可引进培育大型娱乐演艺、特色音乐节等IP,升级全域消费新空间。针对“二次消费”千景一面问题,可以深耕景区在地特色,植入丰厚文化内涵。针对环境不优和配套不足问题,要在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让游客感受到实打实的诚意。说到底,只有让游客感受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才能有效消除“支付痛点”,让游客心甘情愿花钱消费,花得痛快、玩得开心。
当前爆火的“霉霉经济学”,堪称“人气”转化为“吸金力”的典范。美国流行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也就是“霉霉”所到之处,无不酒店爆满、周边售罄、消费数据强劲,堪称“行走的GDP”。尽管明星本身有其特殊性,但这依然带给我们思考:一是体验消费、悦己消费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喜欢,多少钱都值;不喜欢,一分钱都嫌多”;二是“卖点”非常关键,要有特色和不可替代的稀缺性,文旅产业新的增长点也就蕴含于此。
文旅发展向上向好,既要“热闹”,也有“门道”。当下,文旅产业处在急剧变化中,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谈到,“文旅可以加百业,百业也可以加文旅”。破除遍地开花、千城一面的景点景区、主题街区等单一模式,以“文旅+”的思维推动文旅与百业的融合、跨界和共生,将为文旅发展打开广阔空间,“人财两旺”的新气象也就不难想象了。
商务部把2024年定为“消费促进年”。在消费“大盘子”里,文旅消费被公认为发展趋势最好、需求最为稳定的板块之一。有人才有一切,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人气”这个最大确定性的基础上,着力创新文旅产品供给、深度挖掘消费需求,文旅产业足可创造鲜花着锦的“景气”,奔向活力奔涌的新蓝海。